赋泰伯祠送李舍人

行行阊门道,清庙临通津。
借问此何居,至德垂鸿名。
畴兹商周际,天命固难谌。
避狄始宁居,剪商志将萌。
圣孙天所启,周道方日新。
夫君见其微,远窜来蛮荆。
冠冕化文身,礼义开吴民。
让国非求名,此意难具陈。
顾惟君臣谊,况乃父子亲。
向无宣尼言,谁能识其心。
李膺吴中彦,怀古意何深。
行当侍帷幄,扬芳播清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泰伯祠送李舍人》是明朝时期史鉴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借以表达对李舍人的敬意与祝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的情感。下面将深入探讨该作品的相关内容:

  1. 诗歌原文
  • 行行阊门道,清庙临通津。
  • 借问此何居,至德垂鸿名。
  • 畴兹商周际,天命固难谌。
  • 避狄始宁居,剪商志将萌。
  • 圣孙天所启,周道方日新。
  • 夫君见其微,远窜来蛮荆。
  • 冠冕化文身,礼义开吴民。
  • 让国非求名,此意难具陈。
  1. 诗歌赏析
  • 历史背景:《赋泰伯祠送李舍人》创作于明朝时期。诗中提及“避狄”和“翦商”,这可能指当时的社会动荡和历史变迁。李舍人作为升迁进京的官员被作者送上诗句,显示了作者对友人的尊敬及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
  • 艺术风格:此诗采用了典雅的古风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通过对清庙、鸿名、天命等概念的使用,传达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文化情感和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 主题思想:诗中的“至德垂鸿名”,“礼义开吴民”等句子,表达了诗人对于品德高尚的人的赞赏和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国家大义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1. 写作背景
  • 根据《赋泰伯祠送李舍人》的文本和内容分析,可以推断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通过描写李舍人的迁徙背景、转变身份,以及他在吴地的影响,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深切关注。
  1. 文学价值
  • 《赋泰伯祠送李舍人》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还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某些侧面,如政治动荡、文化融合等。此外,诗中的修辞手法,如用典(如“剪商”可能暗指剪除旧有制度)和对比(如将李舍人的迁移与国家的命运相对比),都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和深度。

《赋泰伯祠送李舍人》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一首反映时代特色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对于现代读者而言,它不仅是欣赏古代诗词之美的机会,还是理解古人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的窗口。因此,深入研究和品味这首作品,不仅可以增进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还能从中汲取历史的教训和智慧,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