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侍御归台 其三

兰台使者出长安,风俗三齐揽辔看。
今日殿中玄武仗,须君柱后惠文冠。
弹章气借山河壮,执法秋临节钺寒。
傥值东封陪扈从,旧游偏奉六龙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刘侍御归台 其三》是明代诗人李攀龙创作的一首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李攀龙,明代文人,长于七言近体诗,但有批评认为其诗歌“瞎唐诗”。他的影响及于清初,是文坛的重要人物。
  1. 作品原文
    兰台使者出长安,风俗三齐揽辔看。今日殿中玄武仗,须君柱后惠文冠。弹章气借山河壮,执法秋临节钺寒。倘值东封陪扈从,旧游偏奉六龙欢。

  2. 作品鉴赏

  • 艺术手法:《送刘侍御归台 其三》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弹章气借山河壮”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 主题思想:通过描绘刘侍御即将离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和祝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和政治斗争。
  1. 作品背景
  • 《送刘侍御归台 其三》创作于明朝时期,具体时间不详。
  • 该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官场政治、文化环境有关,反映了当时文人对政治局势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 在这首诗中,李攀龙通过对刘侍御的描写,展示了自己的才情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1. 写作技巧
  • 意象运用:李攀龙在《送刘侍御归台 其三》中运用了大量意象,如“兰台使者”、“玄武仗”、“惠文冠”等,这些意象富有象征意义,增强了诗歌的内涵和深度。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如“弹章气借山河壮”,使得诗歌更具画面感和动态美。
  • 情感表达:李攀龙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沉,使得诗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1. 作品赏析
  • 艺术风格:《送刘侍御归台 其三》体现了李攀龙长于七言近体诗的特点,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传统诗歌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 主题深刻:通过对刘侍御的离别和祝福,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友情、忠诚和责任的深刻理解。
  • 历史价值:作为明代文人的作品,《送刘侍御归台 其三》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历史价值,反映了明朝时期的社会现状和文化风貌。
  1. 评析评论
  • 批评观点:有人认为李攀龙的诗歌“瞎唐诗”,这反映出对其诗歌风格和艺术成就的不同评价和看法。
  • 影响评价:李攀龙对后世文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诗歌创作方面,他的一些作品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创作于明朝时期,具体时间不详。
  • 社会环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文人面临着官场政治的压力和挑战,李攀龙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政治局势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 文化氛围:明朝时期文人墨客云集,文化氛围浓厚,李攀龙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到了众多前辈的影响和启发。

《送刘侍御归台 其三》是明代李攀龙创作的一首古诗,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了古代诗歌中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不仅能够领略到李攀龙诗歌的美学魅力,也能够进一步理解明朝时期的文人墨客所生活的复杂社会环境和他们的思想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