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正叔

十年裘马向飘零,一郡风尘出汉庭。
塞北岚烟春浩浩,蓟门山色树冥冥。
怀人西署秋云白,对酒疏灯夜雨青。
莫道扬雄长寂寞,桓谭已见太玄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正叔》是明代文学家李攀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作品体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及对其遭遇的关切。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曾官至河南按察使,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其文学观点和创作风格大体上与“前七子”相同。
  1. 诗歌鉴赏
  • 《寄正叔》是一首抒情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关心。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诗中的“十年裘马向飘零,一郡风尘出汉庭”两句,通过对比过去和朋友的相聚时光与现在朋友的处境,表达了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和担忧。
  • “塞北岚烟春浩浩,蓟门山色树冥冥”描绘了北方壮丽的山水景色,同时也隐喻了友人身处异地的孤独和艰辛。
  • “莫道扬雄长寂寞,桓谭已见太玄经”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能够度过难关,重振旗鼓。
  1. 文化背景
  • 李攀龙所处的明代,是一个文人辈出的时期,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不仅要求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还要有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
  • 《寄正叔》作为李攀龙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友情的重视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寄正叔》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明代文人对于友情、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艺术表达。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责任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