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指金茎雪色间,鸣珂当日满朝班。
即看徐孺能悬榻,岂谓梁鸿更出关。
薄宦天涯成白首,故人江上买青山。
岭南梅树今堪折,赠我宁无驿使还。
徐子与席怀梁公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徐子与席怀梁公实》是明代李攀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独特见解。下面将对该诗的相关信息进行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李攀龙,字于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朝著名文学家、诗人。他是“后七子”的领袖人物之一,也是继“前七子”之后的文学复古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受到其前辈的影响,主盟文坛二十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被尊为“宗工巨匠”。尽管他的作品在后世受到了一些批评,认为他的诗歌为“瞎唐诗”,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歌原文:共指金茎雪色间,鸣珂当日满朝班。即看徐孺能悬榻,岂谓梁鸿更出关。薄宦天涯成白首,故人江上买青山。岭南梅树今堪折,赠我宁无驿使还。
诗歌赏析:这首诗以七言律诗的形式,描绘了一位官员归隐山林的情景。诗中通过对比和对照,展现了官场与隐居生活的不同。诗的前两句通过对“金茎”和“鸣珂”的描述,表达了当时朝政的繁华与官员们的荣耀;随后的诗句则转向了官员晚年的生活,通过对比“徐孺能悬榻”和“梁鸿更出关”的故事,传达了对官员归隐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则是对远方故人的思念,以及对自己能否得到这份友谊的疑问。
《徐子与席怀梁公实》不仅是一首具有艺术魅力的诗歌,也是了解明代文学和文化的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及其所处的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