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指金茎雪色间,鸣珂当日满朝班。
即看徐孺能悬榻,岂谓梁鸿更出关。
薄宦天涯成白首,故人江上买青山。
岭南梅树今堪折,赠我宁无驿使还。
李攀龙(1514—1570)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字于鳞,号沧溟。他与当时的其他文学家如谢榛、王世贞等人一同倡导了文学复古运动,并成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之一。李攀龙的创作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他的文学作品被尊为“宗工巨匠”,在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文学家李攀龙,他生活在明朝嘉靖年间。李攀龙的作品多以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为主,其中《徐子与席怀梁公实》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
诗的开篇“共指金茎雪色间”便描绘了一个充满华丽景象的画面,金茎象征皇权,雪色则暗示着纯洁无暇的意境,这可能象征着当时的政治环境。诗人用这样的画面来引发读者的思考,引人入胜地进入诗歌的主题。
第二句“鸣珂当日满朝班”则进一步强调了朝廷的繁荣与繁华,但同时也暗含了宫廷中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现实。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的思想更加深刻。
“即看徐孺能悬榻,岂谓梁鸿更出关。”表达了诗人对于才德之人的敬仰之情,同时暗含自己虽身处困境却仍保持高洁品格的心志。这里引用了古代两位著名的隐逸之士,一是徐稚(字孺子),一是梁鸿(字鸿飞)。这两位都是古代著名的隐士,以其超凡脱俗和淡泊名利著称。
第三句“薄宦天涯成白首”,反映了诗人仕途不顺,长期漂泊的生活状态。这里的“薄宦”意味着官职卑微,“天涯”则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四处漂泊的辛酸。
[8^] 最后两句“故人江上买青山,岭南梅树今堪折”则是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的热爱的体现。诗人在江南与友人相聚,共同欣赏美丽的山水和梅花,这种生活充满了诗意和远方的情怀。
此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不满,还透露出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岂谓梁鸿更出关”、“薄宦天涯成白首”等句子都流露出他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渴望摆脱世俗的束缚,过一种清静无为的生活。
诗的最后一句“赠我宁无驿使还”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这句诗表明了诗人虽然身在异地,但仍希望得到友人的理解和支持,期待有一天能够回到故乡,与朋友重逢。这种情感既真挚又深沉,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复杂。}
诗句赏析:
- 内容解析:
- “共指金茎雪色间”:描述了皇帝宫殿中华丽的景象,象征着权力的中心。
- “鸣珂当日满朝班”:描绘了朝廷的繁荣与繁华,同时也暗含着宫廷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争斗。
- “即看徐孺能悬榻”:通过徐孺子悬挂榻上的故事,诗人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赞美和对现实政治的失望。
- “岂谓梁鸿更出关”:借用梁鸿出关隐居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 主题探讨:
- 通过描写宫廷的奢华与混乱,反映出诗人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和批判。
- 通过引用历史人物的故事,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和谐、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繁忙世事的超脱。
- 艺术手法:
- 运用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金茎雪色间”和“鸣珂当日满朝班”,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 通过对话或引用历史故事,增加了诗歌的信息量和文化内涵。
- 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此诗不仅是李攀龙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其时代背景下社会风貌的具体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还能更全面地认识明代的社会状况及其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