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村居 其四

南山伏枕前,北渚濯缨边。
林薄秋逾厉,云霞晓自鲜。
谈诗成白首,把酒望青天。
万里中原色,萧条此地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日村居其四》是元朝诗人王冕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对该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王冕,元代著名画家、诗人,擅长绘画山水和花鸟作品,被誉为“元四家”之一。他的诗歌多反映田园生活,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2. 诗歌原文
    南山伏枕前,北渚濯缨边。
    林薄秋逾厉,云霞晓自鲜。
    谈诗成白首,把酒望青天。
    万里中原色,萧条此地偏。
  3. 诗歌内容解析
  • 南山与北渚:南山和北渚在古代常常用来指代地理方位,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居住的地方附近有山峦和水边。
  • 林薄秋逾厉:这里的“林薄”形容稀疏的树木,秋天时树叶更加稀疏,而“秋逾厉”则描绘出深秋时节自然界的严峻和萧瑟。
  • 云霞晓自鲜:清晨的云霞色彩鲜艳,给诗人带来了一种清新和希望的感觉。
  • 谈诗成白首:诗人通过谈论诗歌,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对文学的热爱,以至于头发变白。
  • 把酒望青天:诗人手持酒杯,仰望晴朗的天空,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感慨。
  • 万里中原色,萧条此地偏:这里的“中原”泛指中原地区,而“萧条此地偏”则反映了诗人感受到的孤独和远离尘嚣的心境。
  1. 艺术手法
  • 拟人手法:诗中通过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特性,如“蚂蚁”、“蜜蜂”、“树”,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对比手法:通过描述深秋的自然景象与早晨的云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季节变化的美感和诗人内心的感受。
  • 象征手法:诗中的“谈诗成白首”和“把酒望青天”可能象征着诗人对知识和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1. 文化背景
  • 这首诗体现了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心态,他们虽然身处社会底层,但依然保持着对文学和自然的热爱。
  • 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审美追求。
  1. 历史地位:《秋日村居其四》作为元代的代表性文学作品之一,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面貌和文人的精神风貌。
  2. 现代影响
  • 尽管《秋日村居其四》创作于元代,但其深刻的主题和优美的诗句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和赞美,对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
  • 这首诗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作为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文本之一。
  1. 阅读体验
  • 读者可以通过品读这首诗,感受到元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 诗中的自然意象和情感表达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让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宁静和思索的空间。

《秋日村居其四》不仅是王冕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是了解元代文人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