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萧寺

上方来诵读,幽寂故相宜。
借榻襌无碍,分灯佛不亏。
梵收子夜候,钟度乙书时。
梦向登临去,犹将翰墨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读书萧寺》是明代诗人叶太叔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文辞,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喧嚣的静谧之美。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赏析: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叶太叔作为明代的诗人,其作品多反映出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与审美情趣。他的诗作常常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这也体现在《读书萧寺》中。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代,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当时的文人普遍重视文学艺术,而叶太叔的诗歌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1. 诗意解析
  • 上方来诵读:上方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场所,比如寺庙或者书院,这些地方常有僧人或学者在此诵读经文。“上方”一词常用来形容某种高远或理想的境界。
  • 幽寂故相宜:此句表达了萧寺环境幽静的特点,与诵读声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和谐宁谧的氛围。“幽寂”形容环境的清静,没有喧嚣,只有书卷和钟声相伴。
  • 借榻襌无碍:这里的“榻襌”指的是僧人或学人借用的地方,“无碍”表示这里非常自由,不受拘束。这反映了诗人对于这种读书环境的向往和赞美。
  • 分灯佛不亏:在灯光下阅读,佛不亏(即佛祖不会亏待),暗指在这样的环境中修行或读书,可以心无旁骛地追求学问。
  • 梵收子夜候,钟度乙书时:这句话描绘了夜晚读书的场景,僧人在子夜时分诵读经文,而钟声响起时则是读书人的读书时间。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也强调了学习的连续性和规律性。
  • 梦向登临去,犹将翰墨随:诗人似乎在梦中登上了一个高处,在那里他依然携带着笔墨,意味着无论身处何方,他都不忘自己的志趣和梦想。这里的“登临去”和“翰墨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暗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后者则显示了诗人内心的坚持和执着。

《读书萧寺》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是对知识渴望、对生活态度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精神世界的探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