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爽楼秋晚

白发盈簪老遂良,秋风䆉稏弄清香。
一帘细雨入幽梦,半面残阳出晚凉。
吟罢薰炉馀兽炭,病来药草识山姜。
西楼危坐成何事,月落乌啼欲断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爽楼秋晚》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作品。下面将围绕此问题展开详细分析:

  1. 范成大的生平简介
  • 基本信息: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9月28日),字至能,号梅溪,江西铅山人。他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官至宝章阁侍制兼权刑部尚书,封益国公。
  • 文学成就: 在文学方面,范成大以其丰富的诗歌创作著称,其诗风格清新、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代表作之一《西楼秋晚》便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1. 作品原文与译文
  • 原文摘录:《西爽楼秋晚》原文如下:楼前处处长秋苔,俛仰璇杓又欲回。残暑已随梁燕去,小春应为海棠来。客愁天远诗无托,吏案山横睡有媒。晴日满窗凫鹜散,巴蜀云深梦自开。
  • 译文注释:诗句翻译为:“楼前处处铺满了秋天的落叶,抬头看到北斗星已经转向了西边。”残暑已随着梁燕飞走,小春时节应该是海棠花开的时候。客居他乡的人愁绪无边,找不到诗来寄托。官吏的工作堆积如山,只能睡觉消磨时光,而梦中的景色却依然如常。晴朗的日子里,窗前聚集了很多鸭子,巴蜀深处云雾缭绕,我的梦境也随之开启。”
  1. 作品赏析
  • 诗意解读:《西爽楼秋晚》通过精细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其中“秋风䆉稏弄清香”描绘了秋天的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吟罢薰炉馀兽炭,病来药草识山姜”则反映了作者在疾病中仍不忘吟诗作赋的生活情趣。
  • 艺术特色:范成大擅长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形象生动。同时,他的诗歌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读来朗朗上口。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期:范成大的《西楼秋晚》创作于南宋时期,这是一个国家分崩离析、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范成大本人也是一位经历过国家兴衰、个人命运起伏的文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他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往往蕴含了深沉的情感和哲理。
  • 文化意义:《西楼秋晚》不仅是一篇反映南宋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也是范成大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产物。它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除了上述内容外,以下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 阅读体验:读者在阅读《西楼秋晚》时,可以感受到范成大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这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西楼秋晚》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通过对它的研究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
  • 现代应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发达,但人们越来越渴望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上的慰藉。范成大在《西楼秋晚》中所展现的自然之美、人生之忧,仍然能够引起现代人的共鸣,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种调剂和启迪。

范成大的《西楼秋晚》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文化瑰宝,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读和深入探讨。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学习,不仅能欣赏到宋代文学的艺术魅力,还能从中领悟到更为深远的人生智慧和历史哲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