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图

鹧鸪啼处春江绿,日暮凄风吹苦竹。
相呼相唤不停声,万恨千愁啼未足。
有时格磔还钩辀,此声欲断无时休。
风低不渡三江水,竹冷先惊八月秋。
我家旧在湘南住,犹记曾闻鹧鸪处。
不似云安有杜鹃,声声道不如归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鹧鸪图》是明朝诗人徐有贞的一首题画诗。以下是具体介绍:

  1. 作品内容概述:《鹧鸪图》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烟雨中的苦竹和鹧鸪的叫声,传达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苦。前两句点明画面,使人如见其画,运用“鹧鸪”和“苦竹”两个意象,来表现游子相思之愁和羁旅之苦。后两句则抒发了诗人对故乡江南的深深思念和无法抑制的悲凉情绪。
  2. 艺术风格特点:诗人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手法,比如用“苦竹”象征江南,用“鹧鸪”的叫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3. 历史评价:《鹧鸪图》作为徐有贞的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许多后世文人墨客也对其进行了研究和评价,认为其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4. 社会影响:《鹧鸪图》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美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赵佶是宋朝第八位皇帝,他当政时期大力推广书画艺术,使得《鹧鸪图》等画作得以传世,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鹧鸪图》不仅是徐有贞个人的杰作,也是中国文学和绘画艺术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人们可以领略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