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月对菊

五月复五月,六月行复来。
一雨涤炎熇,再雨清尘埃。
兹晨忽如注,堕溜鸣空阶。
回风坐飘飒,巾袂相徘徊。
冰弦湿不弹,丛帙委不开。
孤吟答幽响,爽思凌飞台。
昔人有深虑,道暍思黄梅。
淹留幸未晚,物意回枯荄。
君看古墙背,已见青莓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闰月对菊》是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通过详细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背后蕴含的意义,进一步展开介绍:

  1. 诗作背景:《闰月对菊》创作于明弘治年间,作者李东阳。这一时期的文学界呈现出繁盛景象,众多诗人竞相展现才情,而李东阳作为当时的文学家、书法家和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其作品自然受到广泛关注。诗中“五月复五月,六月行复来”等句子反映了李东阳在创作时对时间的感慨,以及对大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

  2. 诗意解析:诗中的“一雨涤炎熇,再雨清尘埃”描述了一场大雨过后,天气变得清新,尘土被洗净的景象,展现了雨后自然界的变化。而“兹晨忽如注”,则描绘了早晨时分雨水突然倾泻的情景,让人感受到一种突如其来的清新与活力。“孤吟答幽响,爽思凌飞台”表达了诗人在这种清新氛围中的愉悦心情,以及通过诗歌表达自己情感的愿望。

  3. 文化内涵:在古代文人看来,菊花因其在秋日开放、傲骨铮铮的特性,被视为高洁的象征。诗中的“孤吟答幽响,爽思凌飞台”不仅描绘了一幅秋日赏菊的画面,同时也隐喻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和高洁品质。通过对菊花的描述,李东阳传递了一种超越物象的精神追求和人格理想。

  4. 艺术特色:李东阳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并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深远的情感。《闰月对菊》便是如此,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李东阳诗歌的艺术魅力。

《闰月对菊》是明代李东阳创作的一首诗,它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了哲理和人文精神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同时也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颂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