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应宁三首 其二

君年十三四,蚤以奇童称。
奉诏入翰林,时人羡登瀛。
甲第岂不贵,中书地亦清。
终为遗珠叹,不使四海惊。
我年虽稍长,学业竟何成。
送君沧江去,江树远含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杨应宁三首 其二》是李东阳的一首作品。李东阳作为明朝中叶的一位重臣和文学家,其作品不仅体现了个人的艺术修养,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环境。《次韵杨应宁久旱三首·其二》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首,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作者介绍: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是明朝中叶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仅局限于诗,还包括了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李东阳不仅是文学家,也是茶陵诗派的中心人物,这一诗歌团体在当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 作品原文:《次韵杨应宁久旱三首·其二》的原文如下:“君年十三四,蚤以奇童称。奉诏入翰林,时人羡登瀛。甲第岂不贵,中书地亦清。终为遗珠叹,不使四海惊。我年虽稍长,学业竟何成。送君沧江去,江树远含情。”此诗展现了李东阳对朋友杨应宁的深切怀念和对其才华的认可。诗中通过描绘杨应宁年少时的非凡才能和后来的成就,表达了对他未能得到更多施展机会的惋惜,同时也流露出自己虽有才华但未能得到重用的无奈。

  3. 艺术特色:李东阳的诗歌在语言上追求简练而不失韵味,情感真挚而不过于直露。他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使得诗歌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富有诗意。例如,在描述杨应宁的才能时,他用“奉诏入翰林”来隐喻其早年的辉煌,用“终为遗珠叹”来表达自己的失落之情。此外,他在诗歌中常常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如“送君沧江去,江树远含情”,既表现了对友人的不舍,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送杨应宁三首 其二》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反映了明朝中叶的社会状况和文人的心态。通过阅读李东阳的这首诗,不仅能欣赏到他的文学才华,还能深刻体会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