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年十三四,蚤以奇童称。
奉诏入翰林,时人羡登瀛。
甲第岂不贵,中书地亦清。
终为遗珠叹,不使四海惊。
我年虽稍长,学业竟何成。
送君沧江去,江树远含情。

诗句释义:

君年十三四,蚤以奇童称。

  • 注释: 君,指杨应宁;十三四,形容年龄大约是十三或十四岁;蚤,早;奇童,出众的少年。这句话意思是说,杨应宁在十三四岁时就已经非常出色了。

奉诏入翰林,时人羡登瀛。

  • 注释: 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翰林,古代官名,掌管皇家文翰,这里指宫廷中负责撰写文章的工作,也泛指文人学士;时人,当时的人们;羡,羡慕;登瀛,比喻登上高位,常用来指做官或得志于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杨应宁接受了皇帝的任命,成为翰林院的一员,当时的人都羡慕他能够得到如此高位。

甲第岂不贵,中书地亦清。

  • 注释: 甲第,豪宅,指富贵人家的宅第;岂,难道;贵,珍贵;中书,中书省,古代官署之一,是处理国政的地方;清,清廉。这句话是在说,豪宅固然尊贵,但是中书省这样清廉之地也同样值得尊敬和向往。

终为遗珠叹,不使四海惊。

  • 注释: 遗珠,遗失的珍珠,比喻才能被埋没的人;叹,感叹;不使,不让;四海,全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杨应宁最终没有达到最高的位置,但他的才华仍然被世人所称赞,不会让整个国家都为之震动。

我年虽稍长,学业竟何成。

  • 注释: 我,指诗人自己;虽,即使;稍长,稍微成熟些;竟,竟然;何成,怎么能够成功?这句话是在说,虽然我比杨应宁年纪大一些,但学问上的成就却没有他那么显著。

送君沧江去,江树远含情。

  • 注释: 沧江,指长江的南边,因为那里有沧浪亭而得名;去,离去;江树,江边的树木;远含情,远远地充满情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分别的时候,我送你到长江边上,江边的树木远远地充满了离别的情感。

译文:

君年十三四,早以杰出著称。
受诏入翰林时,众人羡慕你如升天。
府邸自然尊贵,中书之位亦清净。
可惜你未得重用,不被天下人所惊讶。
我年尚小,学业无成就。
相送至江南岸,远山含情泪满巾。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送杨应宁三首》中的第二首。全诗通过描绘杨应宁的早年成就与后来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与担忧,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才选拔的现实问题。

诗歌的第一句“君年十三四”直接点明了杨应宁的年龄,为后文的描写奠定了基础。接着,“蚤以奇童称”一句,既表现了杨应宁的才华早现,也暗示了其非凡的潜力。而“奉诏入翰林”一句则揭示了他的仕途之路。这里的翰林院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对于杨应宁来说,无疑是一个展示才华、实现抱负的好机会。然而,“时人羡登瀛”一句则透露出,尽管杨应宁得到了这样的机遇,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他的地位却并未因此而提升。

诗歌的第三句“甲第岂不贵”和第四句“中书地亦清”则是对杨应宁生活环境的进一步描绘。豪宅固然尊贵,但中书省这样的清廉之地也同样值得尊敬和向往。这两句诗一方面反映了杨应宁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环境,另一方面也为后面的感慨埋下了伏笔。

诗歌的后半部分则转入了对杨应宁个人命运的感慨。“终为遗珠叹”,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杨应宁未能得到重用的惋惜之情。而“不使四海惊”则意味着,杨应宁虽然未能达到最高的地位,但他的才华和成就仍然被世人所称赞,不会让整个国家为之震动。这种评价既体现了诗人对杨应宁的高度评价,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高潮,也是诗人情感最为强烈的部分。“我年虽稍长,学业竟何成”一句表达了诗人自身的无奈和遗憾。他觉得自己虽然比杨应宁年纪大一些,但学问上的成就却没有他那么显著。而“送君沧江去”则将两人之间的友情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江边的树木远含情泪满巾,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和不舍。整首诗既有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又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是一首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