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尉佗先冢

高冢累累列道傍,尉佗南向越称王。
功成七郡归西汉,事去千年留故乡。
古树风烟巢鹳鹤,夕阳坡垄下牛羊。
牧儿刍竖闲来往,一曲哀歌感孟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尉佗先冢》是明代诗人石宝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明朝。这首诗通过描绘高冢、古树、夕阳和牧歌等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尉佗的缅怀之情。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高冢累累列道傍:高高的坟墓一座接一座,排列在道路两旁。
  • 尉佗南向越称王:尉佗向南朝向越国称王。
  • 功成七郡归西汉:功绩成就后,七郡之地归顺西汉。
  • 事去千年留故乡:但历史的长河已经流过了千年,只留下了故乡。
  • 古树风烟巢鹳鹤:古树摇曳在风烟之中,鹳鹤栖居于其上。
  • 夕阳坡垄下牛羊:夕阳下的山坡上,有牛羊悠闲地吃草。
  • 牧儿刍竖閒来往:牧童在田间整理着草料,往来闲逛。
  1. 诗歌背景
  • 这首诗作于明朝时期,具体作者身份不详,但可以确认为一位知名的文人或学者。石宝的生平资料较为有限,因此无法提供更详细的背景信息。不过,从诗的内容来看,此作可能是在纪念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述来唤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
  1. 艺术特点
  • 意境悠远:《过尉佗先冢》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象征意义,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诗句中的每一个画面都如一幅精美的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 语言凝练: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每一个字词的选择都经过精心考虑,使得整首诗既简洁明快又内涵丰富。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也更加耐人寻味。
  1. 文化价值
  • 反映历史变迁:通过对古代英雄的歌颂,《过尉佗先冢》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历史风貌,同时也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诗中所蕴含的对历史英雄的怀念与敬仰,体现了古人对于英雄事迹的崇敬之情。
  • 传承历史文化: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首诗承载并传递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纪念,它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同时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过尉佗先冢》是一首充满深情的古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描绘,传达了对过往历史人物的怀念。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后人细细品读和传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提高文学素养,还能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