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若虚秋官韵二首 其二

岁歉何烦更出师,厌闻烽火报关陲。
腐儒忧世成何用,和得西曹数首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李若虚秋官韵二首其二》是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动荡不安的忧虑,以及对战争带来的破坏的不满。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作者生平
  •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属湖南)人,明代中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谥文正。他与杨慎、焦竑并称为“南杨北焦”,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也是明代诗文三大家之一。
  1. 诗歌原文
    岁歉何烦更出师,厌闻烽火报关陲。
    腐儒忧世成何用,和得西曹数首诗。

  2. 诗意解析

  • 岁歉何烦更出师:在丰收无望的年份,国家却还要出兵征战,这无疑是对国家资源的极大浪费。
  • 厌闻烽火报关陲:烽火象征着战争,烽火报警意味着边疆有战事发生,这种消息让人心生厌恶。
  • 腐儒忧世成何用:作为一个学者,李东阳感叹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无法为国所用。
  • 和得西曹数首诗:尽管心中充满忧虑,他还是创作了数首诗词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 艺术特色
  • 精炼的语言:全诗语言简练而不失深意,每一句都充满了深意。
  • 深刻的主题:诗歌的主题是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这种主题在当时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
  • 独特的风格:李东阳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儒家的严谨,又不乏个人的感慨,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1. 社会影响
  • 《和李若虚秋官韵二首其二》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战争的担忧,也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这种思想在明代中期非常具有代表性,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
  • 李东阳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词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和李若虚秋官韵二首其二》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诗歌。它不仅是明代文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也是对个人理想追求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明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以及文人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