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安福巷柬诸同馆

十年踪迹尚飘蓬,假馆长安岁岁同。
已恨无文承史阙,不知何骨类诗穷。
鹪鹩得树栖方稳,驽马思群影半空。
携去琴床日高束,欲将尘鬓对南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移居安福巷柬诸同馆》是明朝文学家石宝的作品。《移居安福巷柬诸同馆》原文如下:

十年踪迹尚飘蓬,假馆长安岁岁同。已恨无文承史阙,不知何骨类诗穷。鹪鹩得树栖方稳,驽马思群影半空。携去琴床日高束,欲将尘鬓对南风。

《移居安福巷柬诸同馆》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艺术和社会的感悟。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抒情之作,它更是明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个缩影。在阅读这首诗时,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人生境遇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

诗人通过描述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稳定生活的向往。这种对“安”的追求,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生活安定与精神寄托的普遍追求。同时,诗歌中的“假馆长安”、“何骨类诗穷”等表述,透露出诗人在艺术创作上的困惑和挣扎,反映出文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感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诗歌中运用了多种象征手法,如鸟雀选择树木栖息象征着找到归宿;驽马羡慕群影则表达了人在社会中渴望被理解的愿望。这些生动的比喻,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作品更具有哲理性。通过对这些象征的解析,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移居安福巷柬诸同馆》的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味,体现了明代诗歌的美学特征。诗中的字句经过精心挑选,既有画面感又不失音乐美,使得整首诗歌读来既顺畅又充满韵律之美,充分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语言运用的高超技巧。

《移居安福巷柬诸同馆》不仅是明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研究当时文人心态和艺术风貌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分析,不仅能欣赏到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深刻理解作者的人生哲学和社会责任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