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衡州邓同知

楚客游吴几荡胸,又看衡岳耸晴空。
东西南地踪迹半,七十二峰疆域中。
郡剡有名随荐鹗,仙班无路接飞鸿。
邻邦亦欲沾河润,听说阳城抚字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衡州邓同知”是明代文学家李东阳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他不仅是明朝中叶的重臣、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是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李东阳的诗歌风格豪放,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2. 诗歌原文
    楚客游吴几荡胸,又看衡岳耸晴空。
    东西南地踪迹半,七十二峰疆域中。
    郡剡有名随荐鹗,仙班无路接飞鸿。
    邻邦亦欲沾河润,听说阳城抚字功。

  3. 诗句解析

  • “楚客游吴几荡胸”: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游子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又看衡岳耸晴空”:这里的“衡岳”即指衡山,是中国古代五岳之一,诗人通过观看衡山的景象来表达自己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 “东西南地踪迹半,七十二峰疆域中”:描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以及他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 “郡剡有名随荐鹗,仙班无路接飞鸿”:这里的“郡剡”指的是一个地名,而“荐鹗”则是一种鸟类,这里用来比喻人才的脱颖而出。“仙班无路接飞鸿”则表示即使有才能也应该找到施展的舞台。
  • “邻邦亦欲沾河润,听说阳城抚字功”: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邻国的关心,同时也暗示了他希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

“送衡州邓同知”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也是李东阳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人的艺术表达。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明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