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巷

扫开苍翠凿孱颜,自作堂封更堵环。
颇似王樵为茧室,不劳齐景泣牛山。
悟来物理谁称达,脱尽天羁始是闲。
记取平生行乐地,宁论地下与人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息巷》是明朝李东阳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息巷》:

  1. 作者简介
  •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明代著名文学家及书法家,茶陵人氏。天顺八年科举入仕,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等职,有“文章典雅流丽”之誉,并著有《怀麓堂集》。
  1. 诗歌原文
    扫开苍翠凿孱颜,自作堂封更堵环。颇似王樵为茧室,不劳齐景泣牛山。悟来物理谁称达,脱尽天羁始是閒。记取平生行乐地,宁论地下与人间。

  2. 诗歌赏析

  • 意境高远: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诗人以扫开苍翠、凿开孱颜来形容自己的努力和决心,象征着摆脱世俗束缚,追求自由的境界。
  • 哲理深刻:“悟来物理谁称达,脱尽天羁始是閒。”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在这里,诗人通过对比,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在于摆脱外在的限制,达到内心的自由。
  • 情感真挚: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流露,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 创作背景
  • 《息巷》的创作背景反映了李东阳对于个人精神境界的高度重视。在明代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文人墨客往往寄情于山水之间,寻求精神上的慰藉。《息巷》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李东阳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表达。

《息巷》作为一首七言律诗,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展示了李东阳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在内容上也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思考。这首诗不仅是李东阳个人的抒情之作,也是他对于那个时代文人精神面貌的一种反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