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随所适,兹地复跻攀。
雨久未妨旱,路穷方见山。
断桥人独去,高屿鸟孤还。
东望临安郡,潺湲一水间。
过玉山
介绍
《过玉山》是明代诗人李东阳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描述扁舟随所适、雨久未妨旱等自然景象,以及断桥人独去、高屿鸟孤还等生动画面,展现了过玉山的旅途体验和对自然的感悟。以下是对这首文学作品的介绍:
作者介绍:《过玉山》是明代著名诗人们李东阳所作,其诗歌作品在当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李东阳在明朝初期担任过要职,他的诗歌多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作者的个人情感。
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过玉山途中的景象,如“扁舟随所适”和“路穷方见山”,体现了诗人对旅途的自由与探索精神的追求。同时,通过“断桥人独去,高屿鸟孤还”等句子,传达了孤独与寂寥的情感。诗中的“东望临安郡,潺湲一水间”则展现了玉山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表达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诗歌特点:李东阳的诗歌语言简洁凝练,善于运用对比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画面感和哲理意味。例如,“雨久未妨旱,路穷方见山”不仅描述了自然景观,同时也暗含了人生道路上艰难与希望并存的哲理。
历史背景:玉山作为江西省上饶市的一个重要地理标志,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明代时期的玉山县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杨亿和汪应辰等。这些历史人物的活动为玉山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文学地位:《过玉山》作为一首明代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而且在后世也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审美资源。
艺术价值:李东阳在《过玉山》一诗中巧妙地将山水自然与人文情怀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传统诗风的特点。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抒发了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这种表达方式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过玉山》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然的感悟。它展示了明代文人的诗歌才华和深邃的思想情感,是研究明代诗歌和中国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