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步凭虚迥,冈行出险迟。
水深曾渡处,云暗欲归时。
吏仆真怜汝,行藏合问谁。
我生疏散甚,聊此共驱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野步凭虚迥,冈行出险迟。
水深曾渡处,云暗欲归时。
吏仆真怜汝,行藏合问谁。
我生疏散甚,聊此共驱驰。
《中元谒陵遇雨二十首·其十二》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李东阳的作品。
《中元谒陵遇雨二十首·其十二》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中元节期间参加山陵助祭活动时所遭遇的天气变化,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感受及其内心的复杂情绪。下面从几个方面进一步分析这首诗: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明成化甲辰年(1465年)七月,当时正值中元节期间,皇帝分派官员前往长、景二陵(即今北京附近的十三陵)进行祭祀活动。
艺术手法:诗中的“野步凭虚迥,冈行出险迟”和“水深曾渡处,云暗欲归时”等句体现了李东阳擅长的景物描写技巧。这些诗句通过描绘山水间的幽深与迷蒙,营造出一种既开阔又深远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之中。
主题思想:除了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歌还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表达。诗中的“桑柘村村路,凫处处洲”表达了诗人对于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赞美;“时方重王事,吾亦爱山游”则透露出诗人对政治事务的淡泊态度以及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中元谒陵遇雨二十首·其十二》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篇,更是一部充满哲思、情感交织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及诗人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