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杂咏 其二

中原云扰咽胡笳,江左偷安水一涯。
白版君王居社稷,乌衣子弟擅豪华。
铜驼已卧千年棘,梁燕应归百姓家。
独有华林旧宫苑,夕阳春草尚鸣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金陵杂咏 其二》是一首描绘南京古城风貌的诗歌,作者是谢华国,创作于清代

这首诗歌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江南古都南京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气息,不仅展现了当时的城市风貌,也体现了诗人对这座城市深沉的情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背景与历史
  • 历史地位: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和明朝的首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和政治中心。
  • 文学价值:这首诗不仅是对南京历史的回顾,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1. 诗歌原文
  • 原文:中原云扰咽胡笳,江左偷安水一涯。白版君王居社稷,乌衣子弟擅豪华。铜驼已卧千年棘,梁燕应归百姓家。独有华林旧宫苑,夕阳春草尚鸣蛙。
  • 译文:中原地区云烟缭绕,胡笳声声悲凉,江左之地苟且偷安,如同水中的一叶扁舟。白纸一般的帝王居于国家的核心,乌衣子弟却享受着豪华的生活。曾经的铜像如今只剩下千年的荆棘,曾经的燕子应该回到老百姓的家中。只有华林宫苑依然存在,夕阳下的春草间还传来青蛙的鸣叫。
  1. 艺术手法
  • 描写手法: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铜驼已卧千年棘”,既形容了城市的沧桑变迁,又寓意着历史的沉淀。
  • 意象选择:诗中使用了“铜驼”、“梁燕”等意象,这些元素不仅富有象征意义,而且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情感深度。
  1. 文化意蕴
  • 历史反思:通过对昔日繁华与今日萧条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历史兴衰更替的深刻思考。
  • 人文关怀:诗中的“独有华林旧宫苑”,透露出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和对城市记忆的眷恋。

《金陵杂咏 其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和独到见解。它不仅是研究南京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