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舆得怜字

人日梅花自可怜,折来谁为寄西川。
八行欲附铜鱼使,四海争谣白雪篇。
滇水山川增气色,锦江花柳隔风烟。
何时一棹穿巴峡,得就扬雄问《太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金大舆得怜字》是明朝诗人朱曰藩创作的诗,这首诗通过描绘人日梅花、滇水山川等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深厚的感情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下面将对这首诗作进一步介绍:

  1. 创作背景:朱曰藩在创作此诗时,可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或因特定的原因而产生创作灵感。例如,可能受到个人遭遇的启发,或者是为了抒发某种情感。了解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2. 诗歌原文:《金大舆得怜字》的原文如下:
  • 人日梅花自可怜,折来谁为寄西川。
  • 八行欲附铜鱼使,四海争谣白雪篇。
  • 滇水山川增气色,锦江花柳隔风烟。
  • 何时一棹穿巴峡,得就扬雄问太玄。
  • 楟花落尽鹧鸪飞,吉甫台边春事稀。
  • 锦水繁华添丽藻。
  1. 诗歌鉴赏
  • 意境之美:这首诗的意境非常深远,通过对梅花、山川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美。这种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心灵上的触动。
  • 情感之深:诗人的情感贯穿全诗,从对梅花的怜惜到对自然的赞美,再到对友人的思念,情感层层深入,引人入胜。
  • 语言之精:虽然诗中的语言简洁朴素,但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精心打磨,使得整首诗歌既具有画面感,又富有哲理。
  1.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 作为古代文学作品,《金大舆得怜字》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其艺术成就和思想深度受到了后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 文化传承:这首诗不仅是朱曰藩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明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了解到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
  1. 艺术特点
  • 意象运用: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梅花、山川等意象,通过这些意象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 节奏韵律: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也是其艺术魅力的一部分,《金大舆得怜字》在朗读时既有朗朗上口的韵律,又能引发读者深思。
  1. 现代应用
  • 教育意义:在现代,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仍然将这首诗作为教学内容之一,让学生们在学习古典诗词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怀。
  • 艺术欣赏:对于普通大众而言,《金大舆得怜字》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它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慰藉。

《金大舆得怜字》不仅是一部优秀的诗歌作品,还是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遗产。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明代社会的风貌,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