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滨园观黄菊

馀春园里小春时,红白葳蕤剩故枝。
惟有一丛金宝相,风霜不改岁寒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东滨园观黄菊》是清代诗人吴伟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描绘了诗人在东滨园观赏黄菊花时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传达出菊花的美丽和作者内心的感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秋风袅娜黄菊枝,满地黄金点绣衣。
    不羡西施胜九人,只嫌陶令爱深篱。
    霜华未染冰肌玉,月魄先临冷艳姿。
    独有幽人清兴远,闲阶小立看花时。

  2. 诗歌赏析

  • 秋风袅娜:形容秋风轻拂,使黄菊枝条轻轻摇曳,营造出一种柔和而优雅的氛围。
  • 满地黄金点绣衣:比喻黄菊如黄金般灿烂夺目,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如同锦绣衣裳上的点缀。
  • 不羡九人胜西施:意指诗人并不羡慕其他美女(如西施)的美貌,而是欣赏这些平凡的黄菊,认为它们比美女更加美丽。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珍视。
  • 只嫌陶令爱深篱:陶渊明曾隐居田园,喜爱菊花与松竹相伴,此句可能是在借古喻今,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精神境界的向往。
  • 霜华未染冰肌玉:形容菊花在霜降时节依然保持着晶莹剔透的白色,如同冰肌玉骨一般纯洁无暇。
  • 月魄先临冷艳姿:月亮的光芒先照耀着菊花,使其显得更加冷艳迷人。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菊花以灵性。
  • 独有幽人清兴远:只有那些心境宁静、远离尘嚣的人才能真正领略到菊花带来的清新与高雅。
  • 闲阶小立看花时:诗人选择在闲暇之时,独自站在台阶上欣赏这些美丽的菊花。这种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清代文人吴伟业游览金秋时节的东滨园时所作。东滨园位于今天的上海浦东新区,历史上曾是宋代名园,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吴伟业在游览过程中被园内盛放的菊花所吸引,遂写下了这首咏菊之作。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深刻的象征意义。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将菊花的美景和高洁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还巧妙地将菊花与其他文化元素相结合,展现了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 文学价值
  • 《东滨园观黄菊》作为一首咏菊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它不仅展现了菊花的美丽和诗人的情感,还体现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追求。此外,通过对菊花的描写,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1. 历史影响
  • 《东滨园观黄菊》在历史上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赞誉。许多学者和文人对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还体现了当时文人的文化心态和社会风貌。
  1. 现代传承
  • 虽然《东滨园观黄菊》的创作年代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借助这首诗来重新审视自然之美、传统文化和人生态度等方面的话题。通过学习和传承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东滨园观黄菊》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厚的文化作品。它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触,展示了菊花的美丽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这首诗也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观察自然、欣赏美好,并从中汲取灵感和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