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 其四

嬿婉倏已捐,室庐亦芜漫。
遗器经手泽,狼籍任漂散。
束素妥冥魂,虚位陈遗玩。
镜台永谢影,蕙草空依幔。
凄凄风动壁,沈沈秋方晏。
盘餐徒在兹,无人来举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伤逝·其四》是明朝李之世的作品。李之世在这部文学作品中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深切怀念和无尽哀愁。下面将详细介绍作品的背景、内容与赏析:

  1. 作者简介
  • 李之世(约1569年-1640年),字子建,号青莲居士,明朝著名的文学家。李之世出身官宦家庭,自幼受良好的文化熏陶。他的创作风格清新脱俗,以散文见长,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李之世的作品在当时受到广泛的赞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作品原文
  • 《伤逝·其四》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抒情短文,其原文如下:
    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反,陷洛阳。王师败绩,关门不守。车驾幸蜀,次马嵬驿,六军不发,赐贵妃死,然后驾发。行至骆谷,上登高平,马上谓力士曰:”吾仓皇出狩,不及辞宗庙。此山绝高,望见秦川。吾今遥辞陵庙。”
  1. 作品赏析
  • 《伤逝·其四》通过生动的场景刻画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过往时光的无限怀念以及对爱人的深情缅怀。文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引出了主人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忧虑。李之世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使作品层次丰富,感情深沉。
  1. 写作背景
  • 《伤逝·其四》创作于明朝天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处于多事之秋。李之世通过这篇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同时,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也体现了作者对人性深处悲欢离合的深刻理解。

《伤逝·其四》不仅是明朝李之世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情感表现,成为后人研究和欣赏的重要对象。通过对《伤逝·其四》的学习与研究,人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也能从中汲取到对于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