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万五溪学宪至雁山

雁山山下惠风和,野老追随使节过。
海气尽消波色定,楝花才落鸟声多。
林烟漠漠春将别,世路纷纷发易皤。
借取僧房同一宿,夜凉明月下庭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陪万五溪学宪至雁山》是一首出自明朝朱谏的诗词作品。这首诗作通过描绘雁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人生旅途的感悟和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作者简介
  • 朱谏(1462—1541),字君佐,浙江乐清人氏。
  • 弘治九年进士及第,后官至吉安知府,著有《雁山志》等作品。
  1. 作品原文与翻译
  • 原文
    雁山山下惠风和,野老追随使节过。海气尽消波色定,楝花才落鸟声多。
    林烟漠漠春将别,世路纷纷发易皤。借取僧房同一宿,夜凉明月下庭柯。
  • 翻译
    雁山脚下气候温和,随同使者走过乡间的小路。海上的雾气消散了,波浪也平静下来,楝树花开时节,鸟儿的啼声更显繁多。
    春天即将离去,世间的道路纷繁复杂,白发已生,借宿在寺庙之中,夜晚清凉,月光洒满庭院。
  1. 创作背景
  • 朱谏通过描绘雁山的自然风光,反映了他个人对于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雁山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作者心境的象征,象征着宁静、和谐与超脱尘世的理想境界。
  1. 艺术特色
  • 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用词精准,能够生动地勾画出雁山的美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自然之美的领悟。
  • 诗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开头两句描绘了雁山的自然环境,中间两句转入对人情世故的感慨,最后两句则以僧人为伴共度良宵的情景作为结尾,形成了一个圆满的意境。

《陪万五溪学宪至雁山》不仅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存在,它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反映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审美追求。通过对这首作品的介绍和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和创作背景,以及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