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昃风高不耐衣,飞楼缥缈动晴辉。
山连平野来无尽,树引寒流去渐微。
东望江淮舟楫远,北征车马简书稀。
未嗟筋力思滇海,羞对渔樵说采薇。
登宜梁城楼
介绍
《登宜梁城楼》是一首明末清初的七言律诗。朱应登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旅途的思考,其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从文学体裁来看,《登宜梁城楼》属于七言律诗这一古典诗歌形式。律诗是一种严格的格律要求,通常由八句构成,分为两联,每联四句,每句七个字,遵循平仄声调的规律,押韵较为规整。这种严谨的形式使得律诗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也反映了作者深厚的诗歌功底。
从艺术手法上看,朱应登在《登宜梁城楼》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例如,他在描绘自然景观时,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知到山峦、树木、江水等景象的壮丽与变化。此外,朱应登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将“飞楼缥缈动晴辉”和“山连平野来无尽”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示了自然的宏伟,又体现了诗人的情感波动。
从内容主题来看,《登宜梁城楼》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人生旅途的感慨。诗中既有对壮丽景色的直接描绘,也有对个人经历和感受的间接流露。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诗歌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意味。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引发对人生旅途的思考,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生命无常的深刻认识。
从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来看,《登宜梁城楼》的创作背景也是理解诗歌的重要一环。《登宜梁城楼》是明朝弘治十二年的作品,当时朱应登作为进士入仕,历任多个职务,后因直率的个性及才华受到排斥。这种经历可能影响了朱应登诗歌的风格和主题选择,使其作品中融入了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对现实的反思。同时,明代的社会背景和文人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朱应登的诗歌创作,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时代色彩和文化价值。
朱应登的《登宜梁城楼》不仅是一首充满美感的自然描写诗作,更是一部蕴含深刻思想情感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作品。它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对于喜爱诗歌的人来说,深入阅读并欣赏这首作品,无疑能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和文化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