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昃风高不耐衣,飞楼缥缈动晴辉。
山连平野来无尽,树引寒流去渐微。
东望江淮舟楫远,北征车马简书稀。
未嗟筋力思滇海,羞对渔樵说采薇。
【注释】
登宜梁城楼:登上宜梁的城楼。宜梁,即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
城昃(zé):夕阳西下时。
风高:风很大。衣:衣服。不耐衣:穿不住,指风大得连衣服都吹掉了。
飞楼缥缈动晴辉:飞檐翘角的楼阁在晴空中显得飘渺而轻灵。缥缈,形容楼阁等物轻盈浮动的样子。
山连平野来无尽:山连绵到天边,看不到尽头。平野,平坦的地方。
树引寒流去渐微:树木倒映在清澈的小溪中,水流逐渐变细。
东望江淮舟楫远,北征车马简书稀:眺望东面是江、淮一带的船只和渡口,而北方则只有寥寥几匹马儿在奔驰,没有多少车马和书信。
未嗟筋力思滇海,羞对渔樵说采薇:没有感叹自己身体已经疲惫,更不想去云南大海那边了;因为那里远离家乡,与渔夫樵夫交谈起来也会感到羞耻。
【赏析】
《登宜梁城楼》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春。张祜在宣宗大中年间官至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御史大夫,曾因事触怒宰相,被贬为峡州(今湖北省宜昌市)刺史。这首诗就是他谪守峡州时所作。
首联“城昃风高不耐衣,飞楼缥缈动晴辉。”诗人登城楼远眺,只见夕阳西下,风势正猛,不禁想到这狂风会把人的衣服全都刮跑了。“飞楼”,即飞檐,是建筑的一种形式,有屋檐如飞翼舒展的特点,用以减轻风雨的侵袭。“缥缈”二字,形容飞檐在晴朗的晴空里显得格外飘逸轻盈。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城楼的飞檐,既突出了它的造型之美,也表现了诗人观景时的主观感受,给人以美的享受。
颔联“山连平野来无尽,树引寒流去渐微。”诗人放眼望去,只见群山起伏,延绵不断,仿佛一直伸向远方;清清的溪水,从山间蜿蜒而下,流向平野深处。两句诗把诗人所见的景物写得十分真切,使人如身临其境。
颈联“东望江淮舟楫远,北征车马简书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由城头转到了广阔的江、淮地区。遥望江、淮,只见一望无际的大河上,只有几只小船在缓缓航行;远处,只有几匹骏马在疾驰。“江淮”泛指长江、淮河一带。诗人用“东望”和“北征”这两个动作描写出自己的心境。
尾联“未嗟筋力思滇海,羞对渔樵说采薇。”诗人眺望着辽阔的江南水乡景色,不禁感叹自己的体力已经衰退,更不想去遥远的云南大海那边去,更不愿与渔夫樵夫谈论起《诗经·小雅·采薇》中那艰苦卓绝的生活。“滇海”、“采薇”都是远离家乡的象征,诗人以委婉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全诗通过诗人登城楼所见到的不同景物,抒发了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无限依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