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仙洞

仙人飞去向蓬山,洞府无人敞不关。
丹灶尚馀松焰黑,石床惟有藓苔斑。
月明绿树猿空啸,日暝青山鹤自还。
何日得捐冠冕系,此身来伴白云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蒙山仙洞》是明朝李炯然的作品

《蒙山仙洞》是明代李炯然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仙人飞去向蓬山、洞府无人敞不关等景象。这首诗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也在文化传承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通过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李炯然是明代的一位著名文人墨客,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其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深刻理解。他的诗作往往以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诗作原文:《蒙山仙洞》原文如下:“仙人飞去向蓬山,洞府无人敞不关。丹灶尚余松焰黑,石床惟有藓苔斑。月明绿树猿空啸,日暝青山鹤自还。何日得云霞洞,一探仙踪问老颜。”这首诗语言简练而不失深意,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精细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高洁的精神境界。
  3.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意象丰富,意境深远,既有宏大的自然景观,也有小处的生活情趣,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诗歌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4. 历史意义:在历史上,蒙山一直是文人墨客游览的胜地。《蒙山仙洞》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在明朝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增强,因此像李炯然这样能够用诗歌表达对自然之美和内心世界的感悟的文人显得尤为重要。
  5. 文化影响:除了在文学领域的成就,李炯然的其他作品也展示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例如,他的《南山仙洞》中的“为问颛臾今有祀,季孙空富过周公”表达了对古代圣贤文化的敬仰之情。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古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文献。

《蒙山仙洞》作为李炯然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和欣赏,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