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阴谒三闾庙 其一

遗像缘虫篆,空廊污燕泥。
浮湘魂不散,归郢路长迷。
帝子山如黛,王孙草又萋。
千秋有遗恨,长在武关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湘阴谒三闾庙·其一》是明朝诗人岑徵的作品。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词原文:《湘阴谒三闾庙·其一》原文如下:“遗像缘虫篆,空廊污燕泥。浮湘魂不散,归郢路长迷。帝子山如黛,王孙草又萋。千秋有遗恨,长在武关西。”

  2. 诗词翻译:诗中的”遗像缘虫篆,空廊污燕泥”描绘了庙宇中的景象,显得破败不堪;“浮湘魂不散,归郢路长迷”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灵魂的追忆和对其归宿的迷茫。“帝子山如黛,王孙草又萋”通过自然景色与历史人物的对比,增添了诗句的情感厚度。“千秋有遗恨,长在武关西”则是诗人对于历史遗憾的抒发,以及对于屈原精神传承的期待。

  3. 诗词赏析:“湘阴谒三闾庙·其一”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也是对屈原精神的一种颂扬。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远的思想境界。该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4. 诗词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明代,当时正值社会动荡,国家多难,而诗人岑徵身处乱世之中,仍怀古伤今,借屈原之魂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种背景使得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5. 文学地位:作为明末清初时期的代表作之一,《湘阴谒三闾庙·其一》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绪。

《湘阴谒三闾庙·其一》以其深沉的历史内涵、精湛的艺术表现以及对屈原精神的崇高敬意,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