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辞四首 其二 静室二首

静室似僧庐,绝与黄尘隔。
引雀喜留黍,惜苔懒穿屐。
有时倚幽轩,情境一何寂。
只有岩华飞,随风亦无迹。
明月出东山,照见西林明。
龙蛇布满地,欲步还自惊。
试问夜何其,鸟喧自知更。
谁探千载意,寂默乃其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静室二首”是宋濂的作品。下面,将详细展开对这两首诗的解读:

  • 作品原文及翻译
  1. 《古辞四首 其二·静室二首》
  • 原文:静室似僧庐,绝与黄尘隔。引雀喜留黍,惜苔懒穿屐。有时倚幽轩,情境一何寂。只有岩华飞,随风亦无迹。明月出东山,照见西林明。龙蛇布满地,欲步还自惊。试问夜何其,鸟喧自知更。谁探千载意,寂默乃其情。
  • 译文:静室如同僧庐,与尘世隔绝,引雀喜爱留在黍米之上,可惜苔藓懒得去踩踏木屐。有时候倚靠在幽静的轩窗前,情境是如此寂静。只有岩上华美的飞虫,随风飞舞却不留痕迹。明月从东边的山头升起,照亮了西边的树林。地上的龙蛇遍布,我试图走几步,又因为害怕而停下。试问夜晚什么时候结束,鸟儿的喧哗才知晓。谁能探究千年的意义,寂静和沉默才是它真正的情感。
  1. 《古辞四首 其二·静室二首》
  • 原文:静室似僧庐,绝与黄尘隔。引雀喜留黍,惜苔懒穿屐。有时倚幽轩,情境一何寂。只有岩华飞,随风亦无迹。明月出东山,照见西林明。龙蛇布满地,欲步还自惊。试问夜何其,鸟喧自知更。谁探千载意,寂默乃其情。
  • 译文:静室如同僧人所住的屋子,与尘世完全隔绝。引得麻雀喜欢停在黍米上,可惜苔藓懒得去踩踏木屐。有时候倚靠在幽静的轩窗前,情境是如此寂静。只有岩石上的华美飞虫,随风飞舞却不留痕迹。明月从东边的山头升起,照亮了西边的树林。地上的龙蛇遍布,我试图走几步,又因为害怕而停下。试问夜晚什么时候结束,鸟儿的喧哗才知晓。谁能探究千年的意义,寂静和沉默才是它真正的情感。
  • 作者简介
  • 宋濂(1310年4月15日—1381年3月30日):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元末明初文学家、学者。元朝时期曾做过高安县丞,因避战乱隐居家乡,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召为学士,历侍太子、成祖、宣祖三朝,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同知、太史令等职。他一生勤于著述,著有《宋学士文集》。宋濂被明代文学家高启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在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占有重要地位。
  • 生平经历:宋濂在元朝末年曾担任过高安县丞,因战乱而隐居家乡。明朝建立后,他被征召为官,先后担任过翰林院学士、知制诰同知、太史令等职务。宋濂一生勤奋好学,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成就,还在史学、哲学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古辞四首 其二·静室二首》就是在他的一生中创作的作品之一。

宋濂的《古辞四首 其二·静室二首》不仅是一首描写静室景色的诗歌,更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情感的文学作品。通过这首诗,不仅可以领略到宋濂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可以深入理解作者对于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