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室似僧庐,绝与黄尘隔。
引雀喜留黍,惜苔懒穿屐。
有时倚幽轩,情境一何寂。
只有岩华飞,随风亦无迹。
明月出东山,照见西林明。
龙蛇布满地,欲步还自惊。
试问夜何其,鸟喧自知更。
谁探千载意,寂默乃其情。
以下是对宋濂的《古辞四首 其二 静室二首》逐句翻译与注释:
静室似僧庐:“静室”指的是安静的书房或居室,“似僧庐”表示其布局和装饰模仿了僧人的居所。
绝与黄尘隔:“绝”意味着完全,“黄尘”指尘土,“隔”表明两者之间没有干扰。
引雀喜留黍:“引雀”是吸引鸟儿的意思,“喜留”表示喜欢并留住,“黍”即黍米,这里指稻米。
惜苔懒穿屐:“惜苔”是指珍惜地面上的苔藓,“懒穿屐”表示懒得穿木屐走动。
有时倚幽轩:“有时”表示偶尔,“倚”是依靠,“幽轩”是隐蔽而美丽的小窗。
- 情境一何寂:“情境”指的是所处的环境,“一何寂”意为非常宁静。
- 只有岩华飞:“岩华”可能是指岩石上生长的花草,“飞”表示轻快地飘落。
- 明月出东山:“明月”指明亮的月光,“出”是出现的意思,“东山”可能是山的东面。
- 照见西林明:“照见”是照亮的意思,“西林”可能是指西边的树林。
- 龙蛇布满地:“龙蛇”可能指蜿蜒的龙和蛇的形状,“布满”表示广泛分布。
- 欲步还自惊:“欲步”是想要走的意思,“还自惊”表示走路时感到害怕。
- 试问夜何其:“试问”是试探性地询问,“夜何其”表示夜晚的情况怎样。
- 鸟喧自知更:“鸟喧”是指鸟儿叫声,“自知”是自己知道,“更”表示改变。
- 谁探千载意:“谁”是疑问词,“探千载意”表示探索千年的意义。
- 寂默乃其情:“寂默”指沉默,“乃其情”是它的性情。
- 赏析:整首诗通过描绘静室的宁静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中运用了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形容词,使得整首诗既有画面感又富有诗意。同时,诗歌也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