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会稽陶怀祖父母

偕老世应少,偕贤古亦稀。
鹿门方共隐,凤效忽同归。
窗月窥残帙,庭螀泣断机。
孝孙今令伯,清泪不胜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会稽陶怀祖父母》是明代著名诗人何乔新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是对陶怀祖及其父母的追忆,也寄托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挽会稽陶怀祖父母》的作者是何乔新,字廷秀,号椒丘,是江西广昌人。他出生于景泰五年,以进士及第,曾历任南京礼部主事、刑部郎中等职,因其刚正不阿的性格而闻名。他的诗歌多有援据典故,博学多闻,作品被后人传颂。在《元史臆见》、《周礼集注》、《勋贤琬琰录》、《椒丘文集》中都能找到他的作品。
  2. 诗作原文与翻译:《挽会稽陶怀祖父母》的原文如下:“偕老世应少,偕贤古亦稀。鹿门方共隐,凤效忽同归。窗月窥残帙,庭螀泣断机。” 译文为:与世长辞的是多么的遗憾,与贤者同隐是何等难得。鹿门山中他们一同隐居,凤凰似的兄弟忽然一起归来。透过窗户的月光映照着书页,庭院中的寒蝉声伴随着织机的声响。这首诗通过对陶怀祖及其家族成员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悲痛和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
  3. 文学价值与影响:《挽会稽陶怀祖父母》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体现了何乔新高超的诗歌技巧,而且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亲情、友情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在后世成为了研究明代诗歌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诗人和文学爱好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挽会稽陶怀祖父母》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本历史的备忘录,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文化与精神。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与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