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舌

成王走,周公帝,二三孤臣死不避。
愿为良臣,良臣安可为;
愿为忠臣,身亡赤族宁足悲。
臣舌尚在天能嗤,臣舌虽割心难移。
宫中尸,不可别,地上书,不可灭。
金川玉屑留人间,何由独割中丞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丞舌》是明朝末年江南吴江人吴炎(字赤溟,又号愧庵)创作的一篇文学作品。该作品的作者在明亡后改字为赤民,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人。以下是对《中丞舌》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中丞舌》是吴炎的作品之一,他在明诸生的身份下度过了一生。吴炎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他还参与了明末的政治变革运动——王叔文革新运动,尽管后来被贬至朗州司马,但晚年得以任太子宾客。这样的经历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融入了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人文关怀。
  2. 内容概述:《中丞舌》通过描绘一个场景,展示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与批判。例如,在文中,吴炎通过对“邺下杀才子”和“苍茫冤气凝”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枯杨映漳水”和“野火上西陵”,传达出一种苍凉而深沉的情感。
  3. 文学特色:《中丞舌》的文体特点十分鲜明。首先,吴炎以散文的形式进行叙述,使得全文结构严谨、叙事流畅,充满了古典文学的气息。其次,该作品的语言精炼且充满力量,能够深刻地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例如,在描述盗取嫁妆的行为时,作者并没有直接谴责,而是通过对人物的心理刻画,让读者感受到事件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中丞舌》不仅是吴炎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更是明朝末年社会现实的缩影。从这篇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冲突以及个体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挣扎与抗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