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吊胡烈妇墓 其二

身随黄壤心何烈,冢葬青山骨亦香。
却恨世间公道少,不将巾帼易冠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孤山吊胡烈妇墓 其二》是由宋代文学家何绛创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烈妇的敬仰和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何绛(约1254年—约1328年),字德甫,一字德夫,号西樵、石田居士等,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在宋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与陆游、辛弃疾并称为“南宋三大家”。
  1. 诗歌原文
    身随黄壤心何烈,冢葬青山骨亦香。
    却恨世间公道少,不将巾帼易冠裳。

  2. 词句解析

  • 身随黄壤心何烈:这句话表明了诗人对胡烈妇的深切哀悼。黄壤是指黄土,象征死亡和终结;”心何烈”则表示内心充满了悲痛和愤慨。这里的“烈”字用来形容胡烈妇英勇无畏的精神,她的牺牲是对正义和尊严的坚守。
  • 冢葬青山骨亦香:此句描绘了胡烈妇的坟墓位于青山之侧,即使死后依然散发着香气,象征着她高尚的品质和永恒的精神。
  • 却恨世间公道少,不将巾帼易冠裳: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公正缺失的不满和遗憾。他认为胡烈妇这样的巾帼英雄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她的牺牲被轻视。这里“巾帼”指的是女子,而“易冠裳”则意味着改变地位或形象,暗指当时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低下,难以得到男性的支持和理解。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胡烈妇的哀思和敬仰,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批判。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