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明如画,如公未可归。
山川纷雨泣,天地忽霜飞。
博硕皇家干,丰棱海国威。
无端双白鬓,坐使万情违。
挽杨宪长
介绍
《挽杨宪长》是明代诗人余寅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在文学领域,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形式,不仅能够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还能够反映时代的风貌和文化的深度。《挽杨宪长》作为其中的一部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政治环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简介:《挽杨宪长》的作者余寅,字君房,一字僧杲,是明朝著名的文人。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位有着深厚政治背景的人物。他在万历八年被进士出身,曾先后担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太常少卿等职,其一生都在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智慧。这样的背景为他的文学作品增添了不少厚重感。
诗歌原文:前路明如画,如公未可归。山川纷雨泣,天地忽霜飞。博硕皇家干,丰棱海国威。无端双白鬓,坐使万情违。
诗歌解析:这首诗通过对比鲜明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杨宪长的深切怀念与哀思。前两句“前路明如画,如公未可归”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但紧接着的转折“如公未可归”却透露出深深的无奈和悲伤,暗示了友人生命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后四句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友人的形象,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既有深沉的哲理思考,又有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歌鉴赏:在鉴赏此诗时,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诗歌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体裁,以其严谨的结构、和谐的节奏和深刻的内涵受到历代诗人的喜爱。其次,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和比喻,如“山川纷雨泣”、“天地忽霜飞”等,这些意象既生动又富有诗意,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后,诗人通过对朋友的描写和对其命运的感慨,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和学习的。
《挽杨宪长》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感的五言律诗,更是一篇蕴含深刻哲理和人文情感的文学作品。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深远的思考,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思想境界。对于热爱诗歌、研究文学的人而言,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意义都是值得细细品味和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