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士当

两地相思渴一逢,忽从华里共春风。
通家不减平生好,指掌深论别后功。
翠岭遥承扶疾送,狂言多谢放怀容。
人事相应从渐省,好伸前约向中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士当》是明代诗人吴与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对彼此的思念之情。以下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1. 诗人简介
  • 生平背景:《寄士当》的作者是吴与弼,字子傅,号康斋,生于江西崇仁,是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他十九岁立志专治程朱理学,后因天顺元年被石亨推荐,授左谕德,但最终选择不就职。
  • 著作贡献:吴与弼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他还是胡居仁、陈献章、娄谅等著名学者的老师,因此他的学术影响深远。此外,他还有《康斋文集》,收录了其一生所得之学问和心得。
  1. 诗词原文
  • 两地相思渴一逢,忽从华里共春风。
  • 通家不减平生好,指掌深论别后功。
  • 翠岭遥承扶疾送,狂言多谢放怀容。
  • 人事相应从渐省,好伸前约向中庸。
  1. 诗歌鉴赏
  • 情感表达:《寄士当》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了作者与友人间深厚的友情和相互间的牵挂。诗句如“两地相思渴一逢,忽从华里共春风”表达了一种难得的重逢的喜悦和对春天的美好期待。
  • 哲理思考:诗中“通家不减平生好”展现了两人之间虽远隔千里却心意相通,共同探讨着彼此的人生哲学。结尾的“人事相应从渐省,好伸前约向中庸”则反映了作者希望朋友能够在生活中遵循中庸之道,和谐相处。

《寄士当》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的诗歌,也是明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还可以深入了解明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历史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