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友琴轩

欲将心事托云和,高辟幽轩远绮罗。
好景洽来人似醉,纤私绝处海无波。
天高地迥云烟散,电掣雷轰风雨多。
我亦平生耽此趣,把君诗卷重摩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友琴轩》是明代诗人吴与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作品不仅是文学上的成就,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貌和社会背景。以下是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吴与弼,明江西崇仁人,字子傅,初名梦祥,后改字子与,号康斋先生,是胡居仁、陈献章和娄谅等学者的弟子。他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程朱理学的研究与传播上。
  • 他十九岁决定专治程朱理学,并因不参加科举考试而闻名。在天顺元年,他被石亨推荐担任左谕德,但坚决推辞,不就任。
  • 吴与弼还撰写了《日录》,详细记录了他的生平所学和见解,成为后来研究他的重要资料。
  1. 诗歌内容
  • 在《题友琴轩》中,吴与弼表达了他对音乐的极高评价:“欲将心事托云和,高辟幽轩远绮罗。”这句话展现了他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将个人的情感寄托于自然景观和艺术作品之中。
  • “好景洽来人似醉,纤私绝处海无波”描绘了一种宁静美好的境界,在这里,人们沉浸在美好的自然之中,忘却尘世的纷扰。
  1. 时代背景
  • 《题友琴轩》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明朝中期,这是一个文化艺术发展较为成熟的时期。当时的社会风气崇尚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达到了高潮。
  1. 艺术特色
  • 吴与弼的诗歌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著称。《题友琴轩》中的意象如“天高地迥云烟散,电掣雷轰风雨多”不仅富有画面感,而且体现了自然界的宏大与变幻。
  • 整首诗的结构严谨,音律和谐,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题友琴轩》不仅在艺术上展现了吴与弼的高超技巧,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文化氛围。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的典范,更是了解那个时代精神面貌的窗口。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深入研究和品味这些作品,无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及其历史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