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忠祠二首 其一

张陆南行逡复巡,文公此去不回轮。
乞师此日无援楚,蹈海何人肯帝秦。
秋雨浪花千掬泪,春风麦饭一杯尘。
蘋丝荔子来时节,拜罢青天泣鬼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大忠祠二首 其一》是一首由明末清初诗人吴晋昼创作的七言绝句。下面将对这一首诗进行详细解析:

  1. 作品原文
    张陆南行逡复巡,文公此去不回轮。
    乞师此日无援楚,蹈海何人肯帝秦。
    秋雨浪花千掬泪,春风麦饭一杯尘。
    蘋丝荔子来时节,拜罢青天泣鬼磷。

  2. 诗意解析

  • 张陆南行:指南宋抗金名将张俊和陆游的北伐。“南行”意味着北上抗金,“逡(qūn)复巡”形容反复考虑、徘徊不前。这里的“逡”字用来形容张俊等人在金兵压力下的犹豫和挣扎。
  • 文公此去:这里指的是陆游。陆游曾因力主北伐而受到打击,诗中的“不回轮”暗示了陆游的北伐之路艰难曲折,没有成功回转。
  • 乞师此日无援楚:陆游曾在《上孝宗皇帝书》中多次请求支援,但当时朝廷内部反对北伐的声音高涨,最终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支持。
  • 蹈海何人肯帝秦:陆游曾在诗中提到过“蹈东海”,表示自己愿意为国捐躯。这里的“蹈海”象征着陆游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完成国家的使命,但是没有人愿意响应他的决心。
  • 秋雨浪花千掬泪,春风麦饭一杯尘:描绘了陆游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面对国家的危机和个人的困境,内心充满了悲伤与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人民的承诺。
  • 蘋丝荔子来时节,拜罢青天泣鬼磷:这里的“蘋丝荔子”可能指的是荔枝等水果,象征着陆游在战乱中仍不忘百姓的生活。而“拜罢青天泣鬼磷”则表达了陆游对亡国之痛和对历史的感慨,以及他为国家和民族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1. 历史背景
  • 《大忠祠二首·其一》创作于南宋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腐败。诗中的“张陆南行”、“文公此去不回轮”等词语,直接指向了南宋抗金英雄张俊和陆游的北伐行动。然而,由于朝廷内部的分歧和腐败势力的阻挠,北伐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果,导致南宋在金军的压迫下逐渐走向灭亡。
  1. 文化影响
  • 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也是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它展示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尊重。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对正义和理想的追求,以及在困境中坚持信念的勇气。
  1. 文学价值
  • 作为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了,但在内容上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映和对人物命运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同时,这首诗也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1. 后世评价
  • 《大忠祠二首 其一》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研究。许多文学评论家认为这首诗是吴晋昼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1. 启示与思考
  • 通过阅读《大忠祠二首 其一》,我们可以了解到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以及文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这种精神对于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珍惜和平稳定的时代环境,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忠祠二首 其一》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深刻描绘了南宋抗金英雄的悲壮命运和他们为国家付出的精神。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人的思想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