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西来万里秋,东溟蜃气坐全收。
波摇绝域诸天接,日映洪涛众屿浮。
地尽东南须保障,江吞吴楚此咽喉。
望中细数遥山净,击楫中流叹昔游。
秋日登狼山
介绍
《秋日登狼山》是明代诗人吴时来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吴时来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也蕴含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经历的深刻感慨。下面将深入探讨《秋日登狼山》的各个方面:
作者介绍:吴时来(约1489年—1560年),字惟修,号悟斋,浙江仙居人,明朝文学家、政治家。吴时来的仕途较为坎坷,他曾经因为弹劾不法官员而被诬陷下狱,后因故官至左都御史。他的诗歌创作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其中不乏对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的反思与批判。
诗歌原文:江汉西来万里秋,东溟蜃气坐全收。波摇绝域诸天接,日映洪涛众屿浮。地尽东南须保障,江吞吴楚此咽喉。望中细数遥山净,击楫中流叹昔游。
诗歌鉴赏:《秋日登狼山》是吴时来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同时也是对其个人遭遇的隐喻。诗中“江汉西来万里秋”开篇即点明了秋天的到来,象征着诗人对于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感慨。“东溟蜃气坐全收”则通过描绘东海上的蜃景,表达了诗人对虚幻世界的超然态度。“波摇绝域诸天接,日映洪涛众屿浮”进一步展现了大海的壮阔景象,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于国家大义的思考。
历史背景:在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扰东南沿海,导致民不聊生。吴时来作为朝廷官员,曾纳难民入城并善待客兵官长,表现出他的政治智慧和对百姓的关爱。然而,他也因直言进谏而遭到严嵩父子的排挤,最终被诬陷下狱。这段历史为《秋日登狼山》中的“击楫中流叹昔游”提供了深刻的时代背景。
艺术特色:《秋日登狼山》在艺术上有着独到之处。首先,诗中的景物描写细腻入微,如“波摇绝域诸天接,日映洪涛众屿浮”,通过对海浪、天空、岛屿的细致描绘,营造出一种宏大而深远的画面感。其次,诗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句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展开细节描写,结尾处点题并深化主题,使得整首诗浑然一体。最后,吴时来在诗中融入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人生感悟,使得诗歌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首诗,一曲歌,一篇散文,一种哲学。
《秋日登狼山》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情感、思想和哲思的作品。通过对它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对于生活、社会和人生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