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亭 其一

晓立鸡声月,昼坐绿阴风。
两行名教旨,千古此心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得亭 其一’是由明代著名学者吴与弼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吴与弼(1391—1469),字子傅,号梦祥,初名梦祥,江西崇仁人。吴与弼十九岁即决心专治程朱理学,成为一位深谙儒家经典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对古代经典的研究上,更在于他对后世思想的深刻影响。其著作《自得亭 其一》便是其思想理论的体现,展示了他对自然和道德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2. 作品原文:‘晓立鸡声月,昼坐绿阴风。两行名教旨,千古此心同。’这几句诗表达了吴与弼对于自然的观察和内心的体察。晓立于鸡鸣时分,仰望月光洒落;昼坐在树荫之下,感受微风拂面。这些景象不仅仅是视觉与触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洗礼与净化。诗句中提到‘两行名教旨’,意味着他通过自然界的景象来领悟儒家的教化思想。而‘千古此心同’则揭示了这种感悟是超越时间、空间的,与千古以来的人们共鸣。

  3. 文化价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这类诗歌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感悟,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吴与弼的作品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理想。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及对传统道德价值的坚守。这种对自然与道德的双重关注,使得《自得亭 其一》成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文献。

  4. 艺术特色:吴与弼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作为隐喻,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具象化。例如在这首诗中,“晓立鸡声月”和“昼坐绿阴风”都是通过具体的景象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自得亭 其一》不仅是吴与弼个人的文学创作,也是明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深刻的哲学内涵、精湛的艺术表现力以及独特的文化价值,成为后人研究和欣赏的重要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