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出江口

丛苇萧萧响,连樯尾尾行。
风来宿雁起,月上暮潮生。
隔浦明渔火,遥林闻犬声。
苍茫烟树外,不辨石头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出江口’是一首由明代诗人吴山创作的诗歌,收录于《每日诗词》网站。该诗通过描绘夜晚江边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内心的思考。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吴山,字明远,号南屏,江苏苏州人,明朝文学家、书法家。他的作品广泛被收录在各类古诗词选集中,显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2. 诗歌原文:《夜出江口》丛苇萧萧响,连樯尾尾行。风来宿雁起,月上暮潮生。隔浦明渔火,遥林闻犬声。苍茫烟树外,不辨石头城。
  3. 诗歌赏析:此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江边夜景图。诗中“丛苇”、“连樯”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稍带荒凉的氛围。同时,“宿雁”、“渔火”、“犬声”等元素,增添了诗中的生动性和情感深度。最后,“石头城”作为背景的描写,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地理信息,也暗示了作者对古代历史的追思和感慨。
  4. 创作背景:据《范伯子诗集》(范当世著)记载,这首诗是在光绪年间,诗人因疾病无法治愈,被朋友催促前往上海就医时所作。因此,诗中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健康状况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在阅读和欣赏这首诗时,读者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一步理解:

  • 注意诗中的意象,如“丛苇”、“连樯”等,它们如何与整首诗的情感氛围相呼应。
  • 探究诗人可能的心理状态,通过诗句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及其与环境的互动。
  • 考虑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了他的创作。

‘夜出江口’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个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艺术创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不仅能体会到诗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