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苇萧萧响,连樯尾尾行。
风来宿雁起,月上暮潮生。
隔浦明渔火,遥林闻犬声。
苍茫烟树外,不辨石头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夜出江口

  • 注释:夜晚,从江口出来。
  • 译文:夜色中,我在江边独自行走。

丛苇萧萧响,连樯尾尾行。

  • 注释:芦苇丛生,随风摇曳发出响声;船只连接在一起缓缓行驶。
  • 译文:芦苇丛生,随风摇曳发出响声;船帆相连,缓缓行进在江面上。

风来宿雁起,月上暮潮生。

  • 注释:风吹过,停歇在江边的大雁被惊起;月亮升起,傍晚的潮水涌起。
  • 译文:风来时,停栖在江边的大雁被惊动,展翅飞走;月光升起时,傍晚的潮水涌动。

隔浦明渔火,遥林闻犬声。

  • 注释:隔着小洲可以看到渔船上的灯火闪烁;远处树林中传来狗叫声。
  • 译文:隔着小洲可以看到渔船上的灯火闪烁;远处树林中传来狗叫声。

苍茫烟树外,不辨石头城。

  • 注释:在一片茫茫的烟雾中,树木和城市的景象都变得模糊不清;无法分辨出是石头城。
  • 译文:在一片茫茫的烟雾中,树木和城市的景象都变得模糊不清;无法分辨出是石头城。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江边夜景图。首句“夜出江口”点明了时间与地点,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接下来四句,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边夜晚的景物和氛围。

“丛苇萧萧响,连樯尾尾行。”通过“萧萧响”“连樯尾尾行”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江边芦苇丛生、船帆相连的景象,展现了一幅宁静而悠扬的夜晚江景图。这一句中的“萧萧响”不仅描述了芦苇的声响,还暗示了夜晚的寂静和冷清。

“风来宿雁起,月上暮潮生。”两句则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氛围。风吹过,停栖在江边的大雁被惊起,展翅飞走;月亮升起时,傍晚的潮水涌起。这些自然景象的出现,不仅增添了诗句的画面感,也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富有动感。

“隔浦明渔火,遥林闻犬声。”这两句则描绘了江边的另一种生活场景。隔着小洲可以看到渔船上的灯火闪烁,远处树林中传来狗叫声。这种场景的出现,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最后一句“苍茫烟树外,不辨石头城”,则将整个画面推向了一个高潮。在一片茫茫的烟雾中,树木和城市的景象都变得模糊不清;无法分辨出是石头城。这种模糊的景象,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一种朦胧的美。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江边夜晚的宁静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景所引发的淡淡哀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