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园中草木二十首 其十一 酴醾

酴醾发长条,丛生类蓍草。
每记众花开,此种开独早。
南方色多红,黄色见者少。
但嫌易零落,蜂蝶食不饱。
曲阑强遮护,童子日必扫。
花落当复开,岂似主人老。
昔枉诗客来,觅句步频绕。
载诵成感伤,谁来慰幽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酴醿是一种在中国传统文学中被赋予特殊意义的植物。它不仅仅是一种花卉,更是一种象征和寓意的载体。在文学作品中,酴醿常常被用来象征爱情或友谊中的甜蜜与美好。以下是一些关于酴醿在文学作品中的引用及其意义。

  1. 《红楼梦》:在《红楼梦》中,酴醿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情感的象征之一。荼蘼花盛开时,代表着他们之间感情的成熟和稳定,尽管他们的爱情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但最终能够开花结果,象征着爱情的美好结局。

  2. 《诗经》:在古代中国的诗歌中,酴醿经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者人物。如《诗经·周南·桃夭》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里,桃代表酴醿,而“之子”则指代新娘,整首诗描绘了新婚女子的娇羞美丽以及她所带来家庭的喜悦和温馨。

  3. 《古诗十九首》:在《古诗十九首》中,酴醿也被用作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留恋之情。例如,其中的《青青河畔草》中写道:“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这里的“青青河畔草”和“盈盈楼上女”都是用酴醿来比喻美丽的事物或人,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向往。

酴醿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植物,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论是在描写人物情感、描绘自然环境还是反映社会风貌等方面,酴醿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文学作品中的引用及其背后的含义,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