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二夜作

暝钟初定后,秋气渐深时。
顾此苍苔上,泠然白露滋。
蛩还依砌响,月自隔林移。
不见素心者,空怀夙昔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八月十二夜作》是明代吴元乐所作的一首诗,其内容表达了诗人在秋夜中的所见所感。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还反映了他对人生和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 作者简介
  • 吴元乐:字振之,休宁人。作为明代诗人,吴元乐的生活背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他的诗歌多反映出时代的特点和个人的情感体验。
  1. 诗歌原文与译文
  • 原文:《八月十二夜作》的原文如下:“暝钟初定后,秋气渐深时。顾此苍苔上,泠然白露滋。蛩还依砌响,月自隔林移。不见素心者,空怀夙昔期。”
  • 译文注释:《八月十二夜作》的译文为:黄昏时分,寺庙的钟声刚刚停歇,秋天的气息逐渐浓厚;抬头望向青苔之上,白露滋润了一切。蟋蟀在墙壁间轻声作响,月亮透过树林时显得格外遥远。那些曾经与我心意相通的人啊,我只能怀揣着过去的记忆。
  1. 作品赏析
  • 意境描绘:吴元乐通过“暝钟初定后,秋气渐深时”等句子,成功地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诗中不仅有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还有对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
  • 情感表达: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未来的期待,反映了作者对生命和岁月流转的感慨。
  1. 写作背景
  • 时间背景:此诗创作于明朝时期,具体时间为“八月十二夜”。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往往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同时文人的个人经历也会在其作品中得到体现。
  1. 文学史地位
  • 历史评价:《八月十二夜作》在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历代文人对其评价颇高,认为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后世影响:这首诗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现代文学作品中也能找到类似风格的描写,如对自然景物的细致刻画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八月十二夜作》不仅是明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精神养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