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冀北公辞我,今日江东我送公。
报政岂应如许速,爱君曾有几人同。
山因剪伐材将竭,民为徵求力已穷。
谁向九重陈至计,班行瞻望老司空。
送黄司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黄司空》是明代诗人吴俨的作品,创作于明代。作品以七言律诗的形式,通过对比昔年和今日的情境,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不舍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作者及背景:
作者简介:吴俨,字克温,号宁庵,南直隶宜兴县人(今江苏宜兴),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授编修,历侍讲学士,掌南京翰林院。正德二年忤刘瑾被夺职,刘瑾败复官历礼部左、右侍郎。正德十二年进南京礼部尚书,十五年率大臣上疏谏阻武宗北游宣府、大同,卒于位。有《吴文肃公摘稿》。
诗歌原文:《送黄司空·昔年冀北公辞我,今日江东我送公。报政岂应如许速,爱君曾有几人同。山因剪伐材将竭,民为徵求力已穷。谁向九重陈至计,班行瞻望老司空》。
内容解读:《送黄司空》通过对昔年和今日的对照,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深的不舍与关切。“昔年冀北公辞我,今日江东我送公”描绘了时间流转中友情的变迁,从昔日的亲密到如今分别的场景。诗人用“报政岂应如许速,爱君曾有几人同”来表达对友人政治理想与个人情感的双重关注。最后两句“山因剪伐材将竭,民为徵求力已穷”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明代文人的风骨与情怀。
《送黄司空》不仅是一首表达深厚友情的古诗,更是一首蕴含哲理与时代感的文学作品。其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值得后人深入研究与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