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官已不为身谋,壮岁声名动冕旒。
执法坚如于定国,活民多似富青州。
官居廊庙无遗恨,老去江湖有远忧。
试问近来诸老宿,立朝还有此公不。
挽周尚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周尚书》是明代诗人吴俨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对周尚书一生功绩和晚年遭遇的深切哀悼。下面是对该诗歌的介绍:
作者介绍:吴俨是明代的一位官员和诗人,他的生平经历颇为丰富,曾在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及第,后在户部主事、广西右参议等多个职位上有所作为。
诗歌原文及翻译:《挽周尚书》全文是:“入官已不为身谋,壮岁声名动冕旒。执法坚如于定国,活民多似富青州。”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周尚书的政治生涯和个人品质,同时也反映了吴俨对周尚书的敬仰之情。
创作背景:正德十一年,周尚书被任命为南京礼部尚书,这为他的政治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到了正德十三年,吴俨和其他大臣们积极劝阻皇帝北游宣府、大同的行为,表现出了对国家大事的关心。而到了正德十四年,周尚书因病去世,年仅六十三岁,这为他的一生画上了一个悲哀的句号。
艺术特色:《挽周尚书》以其简练的笔触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后世的赞誉。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用词精炼、情感真挚,以及对人物特点和事件经过的精准把握上。诗中不仅赞美了周尚书的政治才能和为民造福的业绩,还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社会影响:该诗的创作不仅体现了吴俨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政治人物的评价标准。它通过对周尚书一生成就的赞扬,以及对其不幸结局的哀悼,传递出对正义和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刻反思。这种影响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挽周尚书》不仅是一首表达对周尚书生前贡献的颂扬和对身后哀荣的哀悼的诗歌,也是一首蕴含着历史价值、人文情怀和社会意义的作品。通过对它的学习和研究,人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时期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对于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