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王司马墓

海内惊闻早拂衣,白鸥犹道未忘机。
自从禹穴探奇去,不见辽城化鹤归。
人远凤台春寂寞,月明仙峤露霏微。
英灵耿耿知何在,应附龙髯左右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拜王司马墓》是明代吴俨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其精神的崇敬。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作者简介:《拜王司马墓》的作者是吴俨。吴俨(1489-1539),字克温,号宁庵,明朝常州府宜兴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和诗人,曾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因直言进谏而被刘瑾中伤后罢官。吴俨在政治风波中经历了起伏,最终得以复职,其文学成就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并被后人传诵。

  2. 诗歌原文:海内惊闻早拂衣,白鸥犹道未忘机。自从禹穴探奇去,不见辽城化鹤归。人远凤台春寂寞,月明仙峤露霏微。英灵耿耿知何在?应附龙髯左右飞。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敬意。诗中的“禹穴探奇去”指的是古代大禹治水的故事,而“辽城化鹤归”则是关于仙人辽城的传说。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古人高尚品德的敬仰,以及对逝去英灵的深深怀念。

  3. 诗歌鉴赏:该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成功地将读者的情感引向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思索。诗中的“月明仙峤露霏微”,不仅描绘了夜晚的景象,也暗含了诗人对于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的缅怀之情。同时,“英灵耿耿知何在”这一疑问,更是让读者深思历史的无常与人生的短暂。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过往历史的回顾,也是对人性光辉的赞美。

《拜王司马墓》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文学作品,它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理解,不仅可以领略到吴俨的文学才华,更能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