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鹅湖过山庄避暑

小洛桥西碧涧长,濯缨不必问沧浪。
五湖地阔春无瘴,六月山深夜自凉。
池面雨浮菱叶乱,门前风细稻花香。
高旌暂住柴门里,音信何愁滞一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邀鹅湖过山庄避暑》是由明代诗人吴俨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夏日山庄的独特风情。具体介绍如下:

  1. 作者简介:吴俨,字克温,号宁庵,是明代常州府宜兴人。他于成化二十三年考取进士,并曾担任南京礼部尚书等职。在官场上,吴俨曾遭到刘瑾的攻击而被迫辞职,但最终在武宗北巡时成功劝谏,恢复了职位。
  2.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内容推测,它可能是作者在官场失意或隐居时期所作。
  3. 诗歌原文及解析:小洛桥西碧涧长,濯缨不必问沧浪。五湖地阔春无瘴,六月山深夜自凉。池面雨浮菱叶乱,门前风细稻花香。高旌暂住柴门里,音信何愁滞一乡。
  • 赏析: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作为切入点,通过池塘、村庄和山林等元素,展现了一个宁静、和谐的夏日山庄景象。诗句“小洛桥西碧涧长”描绘了山庄附近的清澈溪流和翠绿竹林;“五湖地阔春无瘴”,则表达了山庄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优越,以及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
  • 意象分析:整首诗充满了生动的自然意象,如池面上的荷叶、门前的稻花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美感,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1. 艺术特色:吴俨擅长运用七言律诗这一古典文学体裁,通过严谨的格律结构和丰富的意象组合,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境界中。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邀鹅湖过山庄避暑》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与文化、自然与人情的艺术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吴俨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深度,以及明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