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 第二十三品 ·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其次,须菩提,任何人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都是一样的,没有先后,没有高低,没有大小,阿弥陀佛所证无上正等正觉和释迦牟尼佛所证无上正等正觉没有两样,未来弥勒佛所证无上正等正觉也不会有高下。因此,阿弥陀佛所宣说的无上正等正觉法和释迦牟尼佛所说不会有两样,未来弥勒佛也不会别有所说,三世一切诸佛所证都平等无有高下。还应当知道,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也是平等没有高下。应身佛释迦牟尼是虚幻身,圆满报身卢舍那佛一样是虚幻身,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也不真,三身都是虚幻身,若以为法身真常,便堕在寿者相中还未见如来;若以为报身佛优于应身佛便堕在众生相中,还未见如来;若以为应身佛释迦牟尼所说法门不如卢舍那佛,不如毗卢遮那佛,便堕在牢固的我相人相中,还未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诸君当知,无上正等正觉即是法身,离此法身别无应身释迦牟尼佛,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释迦牟尼佛不异法身毗卢遮那佛;应身若劣于圆满报身,很显然报身尚未圆满,是故,应身释迦牟尼佛不异报身卢舍那佛,毗卢遮那佛所示现无上正等正觉法不会优于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所说佛法也不会劣于卢舍那佛,为什么呢?说法者无法可说,岂有优劣?若人言说诸佛所说法有优劣,即为谤佛。不同程度的有情众生,循业发现不同佛身,法身、报身、应化身非一非异,无非都是梦幻中的知见,无上正等正觉没有高下,只是名叫做无上正等正觉。如果以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寿者相的智能,用来修习一切善法,就必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修一切善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总要先跨出第一步,才能再走第二步,一直到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第一步善法便是梵行清净,远离名闻利养、饮食知足、捐除睡眠、断除淫欲、断除嗔恨、断除愚痴。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不修梵行而证得阿罗汉、大菩萨、佛,梵行是一切善法的基础。如果以为领悟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般若智,用来修习损人利己的双修法门,或咒术、气脉、算命风水,或世间文艺技巧,并不妨害菩萨行,事实上这些行为必定堕入五欲中,只能成就世间法,哪怕身心清净也只是凡夫境界,因为没有梵行清净之基础,无法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所悟般若智便是偏空智,但能空谈玄妙而无般若行。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之菩萨行不切实际,最后变成空愿,不了了之。须菩提,所说善法,不舍世间规范,不怪异、没有秘密,不是不择手段达到目的的方便法,如来说这样的善法是虚幻的善法,只是名叫做善法。

介绍

《金刚经》是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著作,它讲述了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空性。而“第二十三品 · 净心行善分”则是《金刚经》中的一个部分,主要阐述了如何通过修行来达到清净心灵、行善积德的目的。

在这部分中,佛陀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瞬息万变的,就像梦和幻一样虚幻,像是露水和闪电一样短暂。因此,我们应该以这样的态度来看待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于任何事物,也不要被它们所迷惑。

佛陀还教导我们要保持清净的心,远离贪、嗔、痴等烦恼。他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是如是。”意思是说,物质和精神都是空无的,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超越对物质世界的执着,达到一种清净的境界。

《金刚经》中的“第二十三品 · 净心行善分”是一本非常珍贵的经典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佛教教义的重要见解,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间的现象并修行自己的内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