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贵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需要的时候还要求它庇护。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不善的人怎能舍弃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这个“道”进献给他们。自古以来,人们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就因为这个,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介绍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是《道德经》中的一节,阐述了宇宙的辩证法观点。这一章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界的规律遵循阴阳平衡和万物相生所构成的事物相互制约的逻辑。

这章节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对于大自然变化中的“有”与“无”的界定,认为”天下无不自在之物”。

  2. 强调了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互动以及相对独立性,而不是绝对界限。这表明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和内在法则——例如阴阳相依或相互补充。

  3. 打破了一种把自然界的某种变化夸大为「有」,另一种则将其斥去的思维方式,在这种辩证法中认为世界的万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这一观点强调了宇宙的本质是非对称且复杂的,并反对将某一事物过分美化或贬低。

  4. 主张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之道,保持人和自然之间的互动以相互制约,在不违背天道的前提下推动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展现了作者超越传统哲学的先知地位——他不仅探索了自然界中阴阳相生的关系,还探讨了许多深刻而复杂的宇宙观念。这一节虽然仅占全书不多的文字空间,却体现了《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和深远智慧。

注解

奥:一说为深的意思,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另一说是藏,含有庇荫之意。其实两说比较接近,不必仅执其一。

不善人之所保:不善之人也要保持它。

美言可以市尊: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敬仰。

美行可以加人: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拱壁以先驷马:拱壁,指双手捧着贵重的玉;驷马,四匹马驾的车。古代的献礼,轻物在先,重物在后。

坐进此道:献上清静无为的道。

求以得:有求就得到。

有罪以免邪:有罪的人得到“道”,可以免去罪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