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冢宰第一

惟王建宫以捂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治官之属:
大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人。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宫正,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宫伯,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膳夫,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疱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内饔,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
外饔,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
亨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五人、徒五十人。甸师,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兽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渔人,中士四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鳖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十有六人。腊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医师,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食医,中士二人。疾医,中士八人。
疡医,下士八人。兽医,下士四人。
酒正,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酒人,奄十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
浆人,奄五人、女浆十有五人、奚百有五十人。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笾人,奄一人、女笾十人、奚二十人。
醢人,奄一人、女醢二十人、奚四十人。
醯人,奄二人、女醯二十人、奚四十人。
盐人,奄二人、女盐二十人、奚四十人。
幂人,奄一人、女幂十人、奚二十人。宫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掌舍,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幕人,下士一人、府二人、史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王建立国都,辨别国都所在地的方向,确定宗庙、朝廷所在的位置,主次有别地划分国都、郊野的界限,进行建设经营。分设百官职位,作为天下民众有所取法的榜样。为了达到此目的,于是设立天官冢宰这一官职,让他率领部属,来掌管天下的治理,以辅佐王治理天下各国。

天官的属官有:大宰,由卿一人担任;小宰,由中大夫二人担任;宰夫,由下大夫四人担任;此外还有上士八人,中士十六人,众下士三十二人递相辅佐,下辖府六人,史十二人,胥十二人,徒一百二十人。

宫正,由上士二人任长官,中士四人任副职,此外还配有下士八人协理众事,下辖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宫伯,由中士二人任长官,下士四人为任副职,下辖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膳夫,由上士二人任长官,中士四人任副职,下辖下士八人协理众事,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二人,徒一百二十人。

庖人,由中士四人任长官,下土八人任副职,下辖府二人,史四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介绍

天官冢宰第一是中国古代周朝时期的一种政治制度,主要负责国家治理与百官管理。下面将详细介绍“天官冢宰第一”及其相关背景:

  1. 《周礼》记载:《周礼》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法典,其中详细记载了周朝的政治组织与制度。《周礼》中对天官冢宰的职能有详细的描述,大宰作为天官之长,不仅统领六官之首,还负有“建邦之六典”,即制定和执行国家的六项基本法规。大宰的职责包括“治典”和“教典”,前者用于治理国家、处理政务,后者则用于安邦定国、教化官员和民众。这些职责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治理国家高度重视的文化理念。

  2. 冢宰的地位与作用:在西周时期,冢宰的地位极为重要,它不仅是六官之首,也是王家财务及宫内事务的管理官。在成王年幼时,曾由冢宰摄政,显示出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冢宰的职责不仅限于内政管理,还包括对外事务,如接待宾客、处理丧事等,反映了古代社会治理的全面性。

  3. 官位设置与职能:根据《周礼》,天官系统的官位设置相当复杂。大宰(冢宰)既是天官之长,又是六官之首。其下设有大宰、小宰、宰夫等职位,各司其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维护国家的统治秩序。

天官冢宰第一不仅是周朝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了解,不仅可以窥见古人治国理政的智慧,还能深刻体会到古代社会结构和政治运作的独特性。

注解

[1]惟王建国:惟,语首语气助词。建国,建立国城,即王所居之城

[2]辨方:辨别四方。正位:确定宫庙、朝廷的位置。《尚书·盘庚》曰:“盘庚既迁,……乃正厥位。”其孔颖达《疏》引郑玄《注》云:“正宗庙、朝廷之位。”与此义同。

[3]体国经野:体国,主次有别地进行国都建设。郑玄《注》:“体,犹分也。”孙诒让说:体,“本无分义,以总为一体,分为众体,展转引申,亦得训为分”。“彼营国、庙、社、朝、市等,皆分别营之,即此所谓体国。”朱申曰:“体犹分也,经犹画也。城中曰国,郊外曰野。”野,指国都城外半径为五百里的地域。

[4]“设官”二句:设官,即设置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是谓六卿。六卿各有部属。极,屋架最高处的横木。此指中正的准则。俞樾曰:“极有准则之义。”姜兆锡曰:“谓为斯民至极之标准。”

[5]天官冢宰:官名。天官是《周礼》所设计职官体制六官(分别以天地四时命名,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系统之一,天官之长则为冢宰,又叫大宰,亦总辖六官,象天之无所不包,故称天官。故郑《注》引郑司农曰(按,以下凡引郑司农说,皆转引自郑《注》):“六官皆总属于冢宰。”

[6]“使帅”二句:帅,率领。沈梦兰曰:“王国曰国,曰邦,侯国则谓之邦国。”“掌邦治”同下文“均邦国”互文,皆统言王国与诸侯国,亦即统言全天下。

[7]均邦国:均,此谓治理。方苞曰:“治之使各得其分谓之均。均者,上下、尊卑、贫富、远迩各得其平也。”邦国,统言王国与诸侯国。

[8]治官:即天官,因其“掌邦治",掌管天下治理,故称天官系统的官为治官。下文从“大宰”到“夏采",共六十三种官职,皆属治官。按本书六官《叙官》通例,皆先言官名,次陈爵等,次记员数。又,本书王官员之爵位共七等,从高到低依次是:公,卿,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无上大夫,卿即上大夫。

[9]大(tài)宰:官名。即冢宰,治官之长,六卿之首,总理百官。掌管建邦之六典,以协助天子治理邦国。职位略等于后世的宰相。蒋载康曰:“大,音泰,后放此。”

[10]小宰:官名。大宰的副职,协助大宰处理治官事务,掌管制定王宫之刑法,管理宫中之政令。

[11]宰夫:官名。负责对天官系统官吏的考核,是大宰、小宰的助手。贾《疏》曰:“宰夫是大宰之考。”

[12]旅下士:旅,郑《注》曰:“旅,众也。”郝敬曰:“下士独言众,人众也。”下士人数众多,故称“旅下士”。

[13]府:负责收藏文书、财物的小吏。

[14]史:负责撰写文书的小吏。据郑《注》,府、史“皆其长官所自辟除",由宰夫聘请。

[15]胥:及下文徒,皆是被征调到官府服徭役的平民。郑《注》曰:“此民给徭役者。”胥是徒的头目,一胥率领十徒。郑《注》曰:“(胥)有才知(智),为什长。”

[16]徒:从平民中征调到官府供役使的勤杂人员。按,《周礼》中府、史、胥、徒,皆“庶人在官者",即在官府任职服役的庶人,无爵位,地位低于下士而高于庶人。

[17]宫正:官名。负责王宫政令、宿卫的官员,乃宫中官之长。郑《注》曰:“正,长也。宫正,主宫中官之长。”贾《疏》曰:“宫正上士二人为官首,中士四人为之佐,下士八人理众事,府二人主藏文书也,史四人主作文书,胥四人为什长,徒四十人给徭役。诸官皆仿此。”

[18]宫伯:官名。掌管统率王宫中值勤的卿大夫子弟。郑《注》曰:“伯,长也。”按,此宫伯与上文宫正,皆主宫中之长,然职掌有别。贾《疏》曰:“若宫正,则主任三宫卿大夫士之身,故为宫中官之长。……宫伯云长者,直主宫中卿大夫士之適子、庶子,行其秩叙,授其舍次之事,亦得为长,故云‘伯,长也’。”

[19]膳夫:官名。主管王的膳食。郑《注》曰:“食官之长也。”下文庖人、内饔、外饔、亨人,皆其属官。

[20]庖人:官名。负责供给王、王后、世子等的食用牲畜禽兽。贾《疏》曰:“庖者,今之厨。……庖人主六兽、六禽,以供庖厨。”[21]贾(ɡǔ):指熟悉市场物价,负责采购的人。知掌物价者。郑《注》曰:“贾主市买,知物贾(价)。”

相关推荐